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陽光暖人的村莊

  • 發佈時間:2015-08-17 14:19:25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俄羅斯考察安德列夫斯基農場時,巴布希金村的婦女尼娜帶我們參觀村莊風情,同時了解公共財政的狀況。她説,我非常喜歡我們的村莊。

  雪落原野,一望無際,村莊的木房顯得越發矮小了。已是上午十點了,村民的房頂炊煙稀廖,想必多數村民還未起床呢。村子靜悄悄,我們踏雪串村,惹歡了全村的狗,好像全叫了起來。

  村道較寬敞,小坡上一排排的木屋排列著,顯得很有層次。道路邊樹不少,但都落了葉,成了頂著雪的“枯樹”,偶爾能看見村公共汽車穿過。路邊的木屋檐下、空地上都堆滿了很粗的木材用作柴火。尼娜説,全村都有煤氣用,但同時燒柴火的仍很多。

  村裏的機構和設施一應俱全,村政府、俱樂部、老人院、學校、醫院、商店、食堂、咖啡館、賭場、村文化廣場……文化廣場上還有近十尊英雄和名人雕像。這些建築物連成一片但又互相保留著寬闊的空間,鄉村道路四通八達。

  有一條已經結了冰的小河,曲折迂迴流過村裏。我們走到村子的高處四處遠眺,好一個遼闊的大村莊!安靜如雪,恬美如畫,讓人精神一振。

  在村食堂、俱樂部,無論見到青年人、老人、孩子,他們都彬彬有禮,笑著與我們打招呼。我發現他們都是無憂無慮的,包括尼娜在內,雖然丈夫半殘,還能如此樂觀豁達。

  在俱樂部裏,有打乒乓球、桌球的,有在舞臺上排練節目的青年人、中年人,俱樂部四週都放有電視。

  在食堂裏,一群姑娘正在就餐,見到我們,都樂呵呵地和我們照相留念。她們穿著多彩的冬裝,綻放著燦爛的笑容,如果不是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我分不出她們是城裏還是農村的姑娘。她們説,去食堂的人大多是不願在家裏做飯的,有時親友客人來訪也願意去食堂就餐,食堂的價位比咖啡館和其他餐館便宜一些。這樣,白天賭場就無人問津了,只好關門大吉。

  這個村有5000人口,我們走了一個上午,還沒有走完一半。集中居住的居民應該是每戶平均佔地較多,戶與戶、建築與建築之間的空間較大,這與我國鄉鎮街道居民房子的擁擠形成很大反差。

  在蘇聯解體前,這個村以農牧業為主,有1000多頭奶牛,現在只有100多頭了。地裏除了種些馬鈴薯外,大部分成了草原。人們似乎過的就是城市生活,人們多在村裏的郵政、學校、村政府機構、商店、醫院裏就業,還有的人搞運輸謀生。這裡有一條小河叫鹽河,有些人還蒸點鹽賣。全村勞動力好像人人都有工作,不存在就業問題。

  俄羅斯的農村在1000人口以上就可單獨設置地方政府了。尼娜告訴我,這個村的政府經常開會,居民很樂意參加開會。他們參加選舉,討論辦公益項目、辦企業等各種事情。尼娜説,村裏討論事情比較民主,選舉村幹部也民主投票,實行村民自治。

  在這個村,醫院醫生收入比較高,月薪7000多盧布。如果是從城裏派下來的醫生,不僅保留在城裏的月工資標準,還另加1萬盧布的補助,月薪可達1000美元左右。但這些醫生都是來一到兩年就走,走一批又來一批。

  村裏辦有幼兒園,不交學費,但每個小孩每月要交500盧布的伙食費。一家送兩個小孩入園的,也只需交500盧布。幼兒園的孩子們每天都能喝到一瓶牛奶。幼兒老師的工資由上級統籌。

  村學校實行11年義務教育制,有學生400多名,教師50名,另有10多名工人。我們參觀了學校的室內籃球場和運動場,設施都還不錯,冬天供暖也很好。學校自己還種點兒地,有點兒農産品,教工中午用餐花的錢很少,一學年放假四個月。尼娜在村校圖書館工作,月工資3000多盧布。

  村裏還有免費的老人院,條件不錯。尼娜介紹説,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全村有近50位村民參加了戰鬥,有40多位戰士犧牲了,現在活著的只有幾個人。這些老戰士們的月補助至少有1000多美元,免費看病,每年可免費去外地療養一個月。村裏有個療養院,也可以療養。有些是丈夫犧牲了的,其妻子可享受這些待遇。最近政府統一加薪,老戰士每個月加1000盧布,其他人員加500盧布左右。

  有村民告訴我們:“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有一段時期經濟十分困難,我們居民困難極了,常常領不到工資。普京領導以後都能領到了。”

  這裡家家戶戶門前門後都堆滿了柴火,很多都是一棵成人合抱粗細的大樹。一問才知道,附近就是森林區,他們説是無邊無際的林區,國家規定砍樹要報批,可是誰也不去報批,也沒人管。雖然做飯用的是罐裝煤氣,用電也不貴,但是到了冬天,家家戶戶都去砍林木,燒爐子取暖、給桑拿房燒熱水。尼娜告訴我,這一帶林木的砍伐量和種植量還是平衡的,木頭用不完。

  尼娜的兒子瓦洛佳叫我們去看他的居屋,我們觀察到一件很有趣的事。當我們離開這間屋子時,瓦洛佳將一把小掃帚置靠在門上,我問他:“這是為什麼?”他説:“告訴我的朋友屋裏沒有人。”原來,他們外出不鎖門,而是以這把掃帚為信號:有人在屋裏時,就將掃帚移開。據説,全村都這樣,大家一看便知。這使我想起了解放初期,家鄉農村裏也是“夜不閉戶的”,那時,也沒發現有小偷。

  尼娜説,你們應當參觀一個地方。那是瓦洛佳的桑拿房,我的助手張志還洗了個桑拿浴。張志告訴我,他們洗時還用一種樹枝互相抽打身子。我後來去看了,這房子真“熱”,爐火燒得很旺。瓦洛佳教我生爐子的方法,主要是用幹樺樹皮來引火,那樹皮像紙一樣,一點便燃。他們的爐灶做得很好,非常省柴火,灶門周邊也沒有煙熏的痕跡。

  尼娜的村莊,是俄羅斯社會生活的縮影,我們感受到了俄羅斯民族風情,更感受到了公共財政在這個小村的照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