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戰火傳奇 奢侈品品牌的成名史

  • 發佈時間:2015-09-09 08:30:48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二戰對時裝工業影響深遠。戰後,美國一大批高級時裝公司的出現以及日本設計師的崛起都與二戰有關。

  奢侈品牌的誕生

  二戰就像一道分水嶺,它重塑了全球的政治和經濟格局。對時尚工業來説,戰爭的毀滅性讓這門與享樂、美學有關的生意一度奄奄一息,但它也在客觀上促使這個産業走向了新的時代。

  古馳、香奈兒、迪奧……這些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奢侈品品牌,它們或成功穿過戰火而存活下來,或牢牢抓住了戰後的機會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二戰期間,時尚中心法國是被入侵的重災區,包括香奈兒在內的許多時裝店紛紛關門避難而去。德軍納粹洗劫了巴黎高級時裝聯合會總部,查抄了所有時裝業資料,並且也查封了店舖,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雷格斯夫人和巴黎世家。

  德軍此舉並非是野蠻佔領,而是有意控制猶太人掌管的時裝業,並且想要將巴黎的時裝掠奪到柏林去。在他們看來,柏林或維也納才應該是高級女裝的故鄉。

  盧恩錫·勒隆時任巴黎高級時裝聯合會主席。他不僅力勸幾位設計師繼續營業,還努力保障時裝工人的就業。勒隆説:“它(時尚行業)如果不在巴黎,就只能消亡。”

  為保住巴黎的時裝産業,1936年,勒隆開始遊説各方,這也是浪凡(Lanvin)、Fath和Rochas等時裝店得以存活下來的原因。

  二戰時期的奢侈品動態

  對於所有想要生存的企業來説,物資短缺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對於時裝設計來説,布料是最重要的原材料。在英國和美國,通過調節製造時裝的物資來緩解缺口是政府普遍的做法。

  1941年~1945年,美國時尚界處於停滯的狀態。英國也一樣,從1941年開始實施的定量配給制度衍生出了嚴苛的規定,從布料、裙長到紐扣的數量都要在規定數目以內。

  彼時,平民被禁止穿綢緞,因為綢緞都要拿來做降落傘;一頂款式奢華的出口帽一般也是由剩餘的碎布拼湊剪裁而成;由於橡膠供應緊缺,衣服的連接處都改為金屬材料,讓服裝不再需要束腰帶或者其他的固定物。1941年,即便是在德國,所有時裝店也都被柏林模特協會合併,生産的商品只做出口。

  從“新風貌”到好萊塢

  在二戰期間,迪奧的創始人克麗斯汀·迪奧曾在軍隊裏服役一年,隨後法國紡織業大亨馬歇爾的紡織廠招募一名新設計師,迪奧才回歸老本行。

  迪奧的回歸,引發了二戰後時裝商業的大變遷。1947年,迪奧發佈了高定首秀,其中一套名為“酒吧”的女士西裝,如今被視為“新風貌”(New Look)的代表。“新風貌”系列凸顯了女性的曲線,在經歷過戰爭時期的沉悶、單調和過分強調功能性之後,強調女性身材的設計受到了市場的熱捧。

  敏銳察覺戰後女性著裝需求的還有巴黎世家。設計師斯托瓦爾·巴朗斯加於1950年設計的套裝與迪奧同年的塑身裝相當類似,由絨頭紗布裁剪而成,配有腰部束身帶,同樣是在凸顯女性腰身。到了物資更為寬裕的上世紀60年代,巴黎世家開始重拾厚實布料、刺繡等設計,回歸上流社會。

  1949年,在曾經的老師迪奧的資金支援下,皮爾·卡丹開始獨立創業。也許是從老師那裏習得了戰後設計的商業規律,1953年,皮爾·卡丹在個人時裝展覽上以色彩鮮明的式樣迎合了巴黎人口味,其時裝一上市即被搶購一空,報紙的顯眼處儘是皮爾·卡丹的名字。

  二戰後興起的品牌

  香奈兒則是在1954年回歸的。據説是為了那些抱怨“恐怖50歲”的女性,70歲的嘉柏麗爾·香奈兒重返時尚界。在那個年代,凡是與苦難感相去甚遠的鮮亮設計,都會讓女性為之雀躍並大獲成功。

  除了戰時跟隨設計大師汲取能量的品牌外,其他品牌如紀梵希、愛馬仕和古馳,則抓住了戰後好萊塢電影的興盛,借助影星效應贏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二戰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好萊塢確立了“夢工廠”的地位,在各國文化生活一團糟的時期,美國好萊塢卻創造出成千上萬的角色,用電影為大眾傳播了烏托邦理想國的概念。

  同時期復興的紀梵希也大獲成功,即便在1988年被路易酩軒集團(LVMH)收購之後,其商業表現也始終出色。1993年,紀梵希憑藉1.76億美元的年銷售額,成為繼迪奧之後該集團的第二大“搖錢樹”。(據界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