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貨幣補償,讓棚改群眾買得起房

  • 發佈時間:2015-09-02 05:46:4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四川省內江市推出的棚改“購房安置”創新舉措,全面貨幣化補償,讓棚改群眾有錢買得起房;出臺激勵政策,引導棚改群眾在當地購新房;成立棚改居民購房服務中心,為群眾與商家搭建對接平臺,實現了群眾、企業、政府三方共贏。

  42歲的周榮芳是四川省內江市濱江東路的棚改戶,7月28日,內江棚改居民購房服務中心啟動時,她只用了一個多小時,就簽訂了《徵收補償協議》《商品房認購協議》。她説,在中心免去了繁瑣手續,沒有了四處看房的奔波之苦,還能得到額外實惠,她用30多平方米的舊房補償款,買了套70平方米的新房還有節余。

  貨幣補償讓利於民

  2014年,作為棚改任務繁重的老工業城市,內江市“試水”棚戶區改造:以前是政府集中建設安置還房為主,現在改為在傳統“産權調換”的基礎上,加大貨幣補償的安置模式。創新得到群眾認可,貨幣補償率達58.36%,居四川各市州首位,其經驗在全省推廣。2015年,內江棚改再為人先,在全省率先實現100%貨幣化補償,政府不再建設安置還房。

  “把錢變成消費才算真本事。”內江市住建局局長、棚改辦主任鄭華説,全面貨幣化不能簡單地“一發了之”,或者讓棚改戶“拿錢走人”。2014年,持幣棚改戶當地購房率僅20%。“這顯然不是棚改貨幣化的初衷”。鄭華説。同時,城區商品房存量已達至5年銷量。“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政府當然應該有所作為。”鄭華説。

  對此,內江市棚改再探新路,明確以棚改促增長為主旨,將60%本地購房率作為工作目標,同時推出三項創新舉措:全面貨幣化補償,讓棚改群眾有錢買得起房;首創“購房安置”模式,出臺激勵政策,運用市場之手,引導棚改群眾當地購房;創立棚改居民購房服務中心,為群眾與商家搭建對接平臺。

  “政府給實惠,企業給優惠。”內江市棚改辦副主任劉衛東説,“購房安置”的核心,就是在貨幣補償讓利於民的基礎上,對自願購房的棚改群眾再讓利,除按市場評估價補償外,再增加被徵收房屋套內面積、新購房屋面積、公攤面積購房三項補貼;房屋面積再小也保底45平方米補貼。經測算,一套45平方米以內的舊房,可獲30萬元的貨幣補貼,在當地可購新房70平方米,還能獲得80元/平方米的財政補貼,比選擇貨幣補償多出1萬餘元。

  商家優惠也令人心動。開發商入駐購房服務中心,必須承諾:150元/平方米的優惠,代繳3年物管費和75元/平方米的物維金。此外,一些商家還推出各種優惠:降價銷售、直接獎勵、增加過渡費,提供週轉房等。“企業賣得歡,群眾得實惠。”劉衛東説,“結果是皆大歡喜”。

  群眾放心購買新房

  8月24日,購房服務中心人頭攢動,1000多平方米的大廳內,樓盤模型、購房廣告、優惠資訊搶人眼球;開發商、房管局、按揭銀行等在這裡提供服務。在“購房資訊系統觸摸屏或網站上,市民可隨意點擊查閱補償標準、樓盤資訊、購房流程,只要輸入所需的關鍵詞,系統會自動彈出相應資訊以供選擇,市民還可查看自己的舊房補償款,以及與新房對比的價差等。

  “線上瀏覽,線下簽約”,服務中心主任胡俊介紹,購房平臺有3個功能區,即合同簽訂區、樓盤展示區、互動交流區;棚改居民可網簽“3個合同”:先簽《補償合同》;集中看房選房後,再簽《房屋認購合同》;徵收決定下達後,最後簽《商品房銷售合同》。一站式快捷服務,激發了群眾的購房熱情。

  據介紹,入駐中心的開發商,必須接受嚴格檢驗。沒有《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開發商不能入場,且事前須申報房量、戶型、售價、交房時間等,並作出誠信、優惠等承諾。“經審查合格後,16家開發商入駐購房中心,提供了22個樓盤4100套商品房。群眾既可放心購買,又有選擇空間。”胡俊説。

  購房款的封閉運作,切實解決了群眾的後顧之憂。與居民單獨購房不一樣,在“購房安置”模式中,棚改購房款不直接付給開發商,而是轉入受房管局監管的專用賬戶,待《購房合同》生效備案後,再按比例付給開發商,産權手續辦結後再付餘款。由於房管局提前備案,明確了購房人的産權,其間開發商不能將在建房用於抵押等他用,法院也不能將其凍結,此舉化解了市場風險,確保了群眾買到“放心房”。

  百姓企業政府共贏

  “嚴苛的準入,帶來的是驚喜。”翡翠國際銷售經理瀘勇説,公司開發中高檔樓盤,去年只有13戶棚改居民購房,今年20天就售出房子110套。更讓他感到意外的是,受棚改戶踴躍購房氛圍的影響,其他群體購房率也隨之上升了40%。

  漢安天地行銷總監謝軍也有同樣的感受,“購房安置”實施後,公司商住房銷售增長70%。他説,棚改政策與服務平臺的創新,拆除了棚改群眾進入市場的藩籬,讓市民、企業與政府共融于市場,有力推動了房地産市場的復蘇。

  政府收穫也很大。截至8月24日,“購房安置”及服務中心啟動26天,棚改居民購房1444套,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價值約5.78億元。據服務中心測算,今年內江市中心城區棚改將有4364戶,本地購房率預計為75%,按此計算,可售商品房27萬平方米,約佔庫存量的16.88%,可增加各種稅金約1.6億元。“未來5年,內江棚改將達3.4萬戶,對重振房地産市場信心産生重要作用。”劉衛東説。

  其實,政府的收穫遠不只這些。政府不再修安置還房,省去了還房建設中的繁瑣環節,減少了若干年的過渡費,免除了無限期的物管費支出。更重要的是,棚改區不再建房,為興建公益設施騰出了空間。如2014年,全市通過貨幣安置騰出土地650余畝,用於公園、學校、醫院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今年又有置換出的100多畝城區土地,用於提升城市功能。

  解決棚改深層難題

  內江棚改沒有止步,正向改革“深水區”前行:由單一化籌資,向多元化籌資探索,破解棚改中的最大難題;由“錢怎麼用”,向“錢怎麼還”探索,闖出棚改可持續發展新路。

  “貸款棚改是普惠政策。”鄭華説,內江去年在國開行融資36億元,今年已融資6億元,顯然難以滿足棚改的需求。同時,內江正深層拓展棚戶區的改造,不僅解決棚改群眾搬家,還要解決其間企事業單位搬遷,以及集體土地的徵轉等難題,以推動棚戶區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將“生地”變為“熟地”。

  “解決深層次難題,既為借錢也為還錢。”鄭華説,“出路就是多元化融資”。今年,除積極爭取普惠政策以及省級、中央的棚改補貼外,內江積極探索融資新路,以棚戶區土地整理為依託,與四川發展集團合作,爭取棚戶區及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貸款50億元,從根本上解決棚戶區融資難的問題;隨後再充分利用融資,在兩三年內整理出沿江優質土地數百畝,為內江棚改還貸及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內江市棚改的創新及突破,就是這一發展戰略的落實:貨幣補償並轉化為當地購房力,穩定了增長;“網際網路+棚改”即O2O模式,實現線上瀏覽、線下交易,調整了傳統棚改還房的結構;“購房安置”模式的創新,極大地惠及了民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