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傾力守護動物“天堂”

  • 發佈時間:2015-09-01 05:53:3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境內,下高速後,車子在時有塌方的山路上兜兜轉轉近4個小時才能抵達。午後,茂密的樹葉縫中灑下零星的陽光。路上,不時有機警的猴子瞪大眼睛望著來往遊客,路邊樹叢裏常有野生動物留下的糞便或是被野豬拱亂的草叢,河裏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雅魚遊過,偶爾聽見嘰嘰喳喳幾聲鳥叫,循聲望去,一群色彩艷麗的鳥兒停在樹杈上。

  在高山深處,更是生活著珙桐、銀杏、連香樹等大量珍稀植物,以及熊貓、扭角羚、毛冠鹿等珍稀野生動物。因數量繁多,遇見率極高,唐家河保護區被專家稱為動物的“天堂”。自1978年唐家河保護區成立以來,幾代巡山人成為了這片山野密林的守護者,為守護動物天堂傾盡全力。

  與野生動物不期而遇

  7月末,保護區內涼風習習,並無酷熱之感。蔡家壩保護站副站長孫玉斌帶著《經濟日報》記者體驗山林日常巡護工作。鐮刀、膠鞋、長袖長褲是巡護的日常裝備。“野生動物不會出現在遊步道上,巡山的路是我們‘砍’出來的。遇水趟水、遇山翻山。”一邊説著話,孫玉斌一邊麻利地揮舞鐮刀,砍掉擋路的雜草,沿著不規整的山路步步登高,沒走幾步,便把人累得氣喘吁吁。

  孫玉斌在一處小山坡蹲下來,指著地上的糞便告訴記者,此前一定有豹貓經過這裡。“巡山時與野生動物面對面碰上是常有的事,平時還有野生動物愛到我們保護站‘做客’。”孫玉斌説,夜裏工作人員休息以後,常有野豬在窗外徘徊,黑熊對保護區種蜂繁育基地裏的蜂蜜更是毫不客氣,常常夜裏下山,整箱搬走。“野生動物見多了會覺得很有意思,就算近距離碰上,它們也不會傷害你。”孫玉斌説。

  見到野生動物對管護站工作人員而言是家常便飯,遊客們則會感到喜出望外。景區裏的猴群經常在遊步道上隨意出沒,看到遊客手裏的塑膠袋總會好奇地抓過來瞅瞅。在靠近山間的遊步道上,偶爾能看到小麂等動物穿行于樹木之間。更幸運一些的遊客,還能遠遠地看到野生大熊貓的身影。

  目前,唐家河保護區內共有脊椎動物430種、昆蟲263種、植物3300多種。其中,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受威脅、包括瀕危和易危的動物有13種,包括大熊貓、小熊貓、扭角羚、川金絲猴、綠尾虹雉等。這裡還是岷山山系大熊貓主要棲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劃為A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天然基因庫”、“生命家園”和岷山山系的“綠色明珠”。

  最近一次調查顯示,保護區內一共生活著約60隻大熊貓。這裡既是野生大熊貓的最佳棲息地,又形成了古老而複雜的動植物區係,自然生態系統和森林植被保存十分完好。“自然保護區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一定要守住良好的生態環境。”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保護動植物基因庫

  1100多種動物和3300多種植物為唐家河保護區贏得了動植物基因庫的美譽。保護區內一共設有5個保護站,基層工作人員的足跡遍佈唐家河的高山、峽谷。反偷盜獵、護林防火、生態監測……他們的工作可謂事無巨細。

  孫玉斌是保護區裏的老同志了,他告訴記者,一去便兩三天的野外巡護是家常便飯,最長甚至需要一週左右,還曾遭遇險境。2009年9月,孫玉斌和6位同事一起去野外勘測數據。預計第四天返程,然而就在第三天夜裏,瓢潑大雨不期而至,一下就是四天。前幾天還能勉強充饑,第七天干糧就不夠了,只能冒雨返程。在水已齊腰深的紅石河邊,他們砍下3根木棍搭了一座簡易的橋,勉強扶著過河。一位同事剛走了一半,一個浪花就將她衝出10多米遠,他們趕緊下河救人。

  有人形容這些基層工作人員就像威武的山神一樣守護著唐家河的一草一木,而且他們對動物的感情更加深厚。2010年夏天,有一隻扭角羚帶著自己的幼崽在蔡家壩保護站兜兜轉轉兩天也不離開。“這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誰也不敢怠慢。按照生活習性,它們應該是遠離人群的,這對母子八成是遇到麻煩過來求助的。”孫玉斌他們趕緊向上彙報,上級組織派遣了兩位專家過來成功地對扭角羚母子進行了救助。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唐家河保護區裏的5個保護站在重建中得到翻新。然而,為了保護野生動物生存的環境,保護區內沒有電線桿,發電靠的是蓄水池水力發電,因此這裡最脆弱的還屬電力系統。摩天嶺保護站站長王曉軍告訴記者,冬季氣溫驟降時,水流一結冰就無法發電。保護站陰冷潮濕,即使六月也要靠火爐取暖。為了戰勝惡劣的氣候條件,不少來自外省的管護人員都學會了吃辣椒和小酌兩口。

  自1978年唐家河自然保護區成立以來,她就好似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保護成效十分明顯。王曉軍告訴記者,2010年他們曾拍到過灰冠鴉雀,這種瀕危鳥類自1980年以來已經十分少見,這無疑是關於該物種的重大喜訊;現在通過紅外相機觀察到大熊貓的頻率明顯提高,不少保護站的工作人員都曾在野外與大熊貓有過近距離接觸,這些發現只有在原生態保護比較好的地方才會出現。

  合理開發富了百姓

  作為國家4A級景區,唐家河保護區的風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每年春季,植物快速生長,扭角羚下到河谷採食,或在森林裏成群集聚。夏季,河谷地帶鮮花盛開,蜂蝶飛舞。秋季來臨,樹葉染紅,映襯在河水中,五彩斑斕。大雪封山之時,黑熊進入冬眠,大熊貓卻開始遊蕩于山坡採食凍僵的箭竹……

  “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價值更重要,因此我們每天的遊客規劃接待量是5000人。進入景區前,會對遊客開展行前提示,進入景區後,統一乘坐觀光車遊覽。”唐家河保護區生態旅遊管理科科長陶劍告訴記者。

  旅遊業發展起來最主要的受益者是保護區周邊的老百姓。“七八十年代不少老百姓靠山吃山,砍樹、打獵常常發生;現在大家都開起了農家樂,幾個火爆的農家樂每年能收入七八十萬元,旺季還要提前預訂。老百姓不僅不再靠山吃山,還會提醒遊客保護來之不易的生態環境。”陶劍説。

  此外,保護區內的5個保護站還承擔了社區聯絡工作。王曉軍告訴記者,去年他們單位為聯絡的社區投入近十萬元,扶持當地農民種植魔芋、核桃,還幫他們聯絡青川縣裏的種養殖專家答疑解惑。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保護區組織專家組前來考察,編寫旅遊規劃,實現了唐家河保護區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30個種蜂繁育基地建設也在規劃中,這也成為附近村民致富的一條新路子。“唐家河旅遊開發的原則一定是保護優先,根據規劃,唐家河未來會增加一些遊客可以參與體驗的旅遊項目,如設置生態教育課堂、建設生態解説步道等。但為了儘量避免旅遊開發的影響,大型賓館、纜車這些項目是不會引入的。”陶劍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