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徐工靠品質叫響“中國製造”(中國品牌中國故事)

  • 發佈時間:2015-08-31 00:00: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周  朗  于  洋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徐工集團50台混凝土攪拌車搭船出海,出口中東,這是今年徐工繼300台大型挖掘機批量出口中東市場後的又一大單。

  經過20多年的探路和佈局,徐工集團終於實現了自主品牌工程機械大規模走出去的夢想。在全球工程機械巨頭的方陣中,終於出現了中國品牌的身影。

  今天,在卡達世界盃場館施工現場,在巴西奧運會主場館工地,在美國休斯敦石油産區管道鋪設現場,在土耳其的鐵路建設工地,都能看到大片鮮艷的“徐工金”,這是徐工人為之驕傲的顏色。

  品牌:中國機械得益中國發展

  你希望人們提到徐工時想到什麼?

  面對這個問題,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説:“我們希望留給用戶的體驗:産品是一流的,價格是合理的,服務是其他人都比不上的。更重要的是,能代表中國品牌的品質和文化,能想到中國人的真誠和厚道。”

  流淌在血液裏的自尊和擔當,是到過徐工的人最深刻的印象。

  徐工集團的前身是1943年八路軍的魯南第八兵工廠,從誕生之初就擔負著救亡圖存、服務國家的使命,新中國的第一台汽車起重機、第一台壓路機都是在這裡誕生。

  “正是中國經濟的騰飛為徐工的發展創造了機遇。”王民説。

  1989年,徐工集團組建時,營業收入僅有3.5億元。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之際,徐工集團卻面臨著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管理粗放等與其他國企類似的問題。甫一上任,王民從整頓作風、狠抓七項治理入手,強力推進管理創新和人事改革,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重拳之下,徐工迅速走出困境。

  “除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徐工發展的關鍵詞是創新,持續不斷的創新。”徐工集團副總經理李鎖雲説。

  2012年,徐工投資10億元建設的徐工研究院建成使用,2015年1月,國內一流的徐工研究院實驗中心9個實驗室146個檢測項目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獲得了由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頒發的認可證書,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即使在當前全球工程機械製造業的低谷當中,徐工仍然保持佔銷售收入比重4%以上的研發經費投入。

  機械製造靠實力説話。今天,徐工集團1600噸的全地面輪式起重機、4000噸的履帶起重機、400噸的礦用卡車和臂展100米的消防設備都保持了世界紀錄,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海外收入突破23億美元,主要指標連續26年全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躋身全球工程機械行業前5強。

  出口:靠品質和服務贏得尊重

  今年40歲的巴布是徐工在烏茲別克的經銷商,已經連續多年當選徐工“十大海外經銷商”。巴布不僅在産品銷售方面在當地首屈一指,還利用自己的政府資源和市場關係,牽線搭橋促成徐工烏茲別克挖掘機工廠的建立。

  “一帶一路”建設為絲路沿線各國相關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而徐工的“一帶一路”佈局又先行一步。

  今天,徐工已在“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構建了較完善的行銷網路,在俄羅斯、印度、波蘭等國建立分、子公司,在烏茲別克、波蘭、哈薩克、馬來西亞、伊朗等國建立散裝件工廠,在歐洲、美國、巴西和印度建立了研發中心和生産基地。徐工全球十大經銷商有8位都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

  徐工的走出去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第一次去德國參加工程機械展可説是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徐工進出口公司總經理劉建森説:“當時沒有産品,沒有手冊,只有一個小的展位和幾張照片,有人來看産品,換張名片就非常激動了。”

  與國外品牌的巨大差距深深地刺痛了徐工人,20多年來,徐工經歷了從産品走出去、人員走出去到企業資本走出去的三個階段,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目前,在哈薩克,徐工産品市場佔有率達到80%;在卡達,徐工的經銷商提供了世界盃場地建設的服務支援,有3億多元人民幣的徐工設備在施工;在寮國的礦區、肯亞蒙內鐵路建設現場、波斯灣港口和土庫曼管線工程,都能看到耀眼的“徐工金”。

  “徐工能夠打入長期被發達國家壟斷的工程機械市場,一是靠自身過硬的技術,二是靠專業化的服務,三是靠人的真誠和厚道。”王民説。

  發展:不斷否定再不斷出發

  工程機械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近年來國內外經濟放緩,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世界幾大知名製造商正改變行銷策略,以當地化産品和中端化的適應性技術甚至以打‘價格戰’的方式,不斷向發展中國家滲透,我們逆向而行,進軍發達國家高端市場,徐工未來勢必將與機械製造的巨頭們近身肉搏。狹路相逢謀者勝。”王民表示。

  在徐工施維英機械有限公司智慧運營智慧中心,一塊大螢幕上顯示著全國各地徐工機械的運作、使用和保養情況,通過自主研發的嵌入式技術、無線通信、智慧控制和總線通信等先進資訊技術,借助物聯網平臺,實現遠端採集、遠端監控,每一台設備都有專人跟蹤維護,客戶有需求確保10分鐘響應,2小時到位,24小時解決問題。

  “工業化和資訊化的融合是大勢所趨,網際網路給製造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資訊化服務水準是徐工未來能否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個性化、專業化服務是徐工競爭的根本。”徐工集團副總經理吳江龍説。

  製造“用不壞的機械”是徐工的理想,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在人才。幾十年來,徐工培養了一大批技術能手、管理人才。

  “員工和徐工的性格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全國勞動模範、徐工一線工人孟獻群説:“作為一名産業工人,徐工有理想有擔當的企業文化塑造著我們每一個職工。”

  企業的發展就是不斷地否定再出發的過程。“很多人跟我説當前行業不景氣,市場需求不旺,情緒很悲觀,我不認同。”王民説:“做企業最害怕懶,不動腦子,不發掘需求,不重視市場,只想著增加産量,只看著眼前效益。當前無論中國經濟還是世界經濟都在轉型升級,傳統産業升級改造大有可為。全球機會多得很,怨天尤人難成事,踏實會幹才是金。”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31日 10 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