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之將士 家之楷模

  • 發佈時間:2015-08-28 19:30:56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家的書架上,擺放著一個金色的牌匾,上書四個燙金大字:開國將士。這是2007年中共黨史人物傳編委會頒發給我姥爺的。姥爺叫王肯先,是我愛人的姥爺。

  牌匾上印著老人的頭像,笑容和煦,讓人感到很親切。頭像下方有幾行字:王肯先同志,您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共和國的解放、祖國的經濟建設及社會的繁榮昌盛所作出的貢獻,已被載入大型文獻《開國將士風雲錄》(第3卷)中。特頒此證,以示紀念。

  姥爺于1989年去世,在家中老人們的印象裏,姥爺少言寡語,從不張揚。我婆婆手中一直珍藏著一封姥爺上世紀60年代給女兒的親筆信,講戰鬥時候的艱苦生活,囑咐她牢記革命勝利來之不易。婆婆20歲的照片背面題詞也是姥爺的親筆寫的:翩翩少女載金盔,二十年華正值春。時機不失猛上進,練就真才獻人民。信和照片婆婆一直保存至今。

  姥爺的長子,我的舅舅,從記事起就不曾見過父親的面,還是在1941年,八路軍在家附近的山坡上開荒種地,姥姥對他説,你父親也是八路軍,正在打日本鬼子。正是這句話,才使舅舅對自己的父親有了一點點朦朧的印象。那年他已6歲。

  在我的腦海中,經常會浮現出一段像黑白電影一樣的影像:1937年國難當頭,一個勇敢機敏的小夥子毅然離開自己相對富裕的家庭,投筆從戎,參加了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義無反顧地投身於革命的滾滾洪流中。

  從家裏老人那裏,我聽到了一個個金戈鐵馬、氣吞山河、血鑄中華的故事。1937年,在中華民族處於危亡之際,姥爺自帶路費,行走千里從山西黎城來到太原,參加了薄一波同志舉辦的訓練班。學習結束後,被分配到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三縱隊,任連隊政治指導員。在1938年一次夜襲沁水縣城的戰鬥中,他帶領戰士奮勇當先,攻上城頭將敵人消滅。1938年2月,在上黨戰役中參加了洪洞縣古邏阻擊戰。這次戰鬥打了個大勝仗,不僅斃傷日軍300多人,而且也打亂了敵人向晉南掃蕩的部署。

  1942年,日軍對太行山區老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地毯式的大掃蕩。為了更好地支援前方作戰,黃崖關兵工廠開始分批大轉移。其中一部分轉移到太行一軍分區,在河北臨城縣建立了一個兵工廠,對外稱武建鐵工廠,姥爺任廠長。姥爺在回憶錄中説:“在我軍旅生涯中,最讓我難忘的還是在兵工廠的那段經歷。”

  在相當艱苦的條件下,姥爺帶領技術人員和工人白手起家製造武器。“我們所用的生産設備、工具大部分是自己製造的。在沒有電力的情況下,我們靠人力、畜力來解決,如:化鐵水用人力搖鼓風機;機床用馬拉齒輪來傳動;生産用的原材料取自鋼軌,工人們先用大錘、鑿子一點一點鑿開,再用鐵匠爐打造成各種零件細加工而成。兵工廠是敵人破壞的目標,在生産的同時為了提高警惕,每晚睡覺時床腿上都拉上手榴彈的導火索,一旦有敵人破壞,就引爆工廠。我們的口號是:與工廠共命運同存亡。”經過全體人員的辛勤勞動,工廠發展規模相當可觀,能生産地雷、手榴彈、子彈、炮彈、“七九”式步槍、小鋼炮等武器。他們在3年多的時間裏生産出大批武器彈藥,有力地支援了前線作戰。

  抗戰中還有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1943年,姥爺所在部隊有個首長老婆去世留下兩個兒子,大的10歲,小的6歲,無人撫養,姥爺將這兩個孩子接到家,讓姥姥撫養。大孩子腎不好,10歲還每天尿炕,姥姥每天給他曬被子,進行拆洗,住了兩年多才接走。一切都是為了抗戰。

  記憶中的抗戰,不僅有教科書中的宏大敘述,也有身邊老人真實的講述。我們真切地感知著那個年代,了解了當時人們經歷的磨難和所做的人生選擇,了解了國家、家庭、個人的感情是怎麼交織的,這對我們這一代來説,非常有意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