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豬價大起大落 四川多樣生豬養殖模式規避風險
- 發佈時間:2015-08-28 15:2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成都8月28日電(劉彥君魏剛)“我最擔心適時補欄不夠,明年又會大起大落。”28日,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市場資訊中心主任錢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7年的監測發現,每年基本是6月底7月初豬價上漲,就是因為殺完年豬不及時補欄,直到春耕後才補導致。“這説明傳統養殖模式亟待改變,也説明四川省適度規模養殖戶還不夠。只有規模戶比重超過80%,才能有效抑制暴漲暴跌。”
四川作為全國生豬出欄大省,據該省生豬監測預警的監測顯示:8月第3周,全省68個監測縣肥豬價格一路上揚20周後首度回調,育肥豬均價每公斤下調0.07元。仔豬、後備母豬和豬肉市場零售價,漲幅也在萎縮。
事實上,“二師兄”在經歷近18個月虧損後,終於在今年3月末觸底反彈,緩慢上漲,7月1日起大幅上揚,但這種局面卻僅僅持續了6周。
“這次豬價的下跌並非行情的拐點,而是在正常範圍內的波動,短期內並不會出現豬價大起大落的情況。”錢亮認為,現在屬於連續下跌20個月後的修復期,隨著氣溫轉涼、開學季臨近,消費會有所恢復,豬價下跌空間有限。“但豬市繼續大幅度漲下去的可能性也非常小,甚至可能出現短暫回調。”
錢亮進一步指出,隨著“公司+農戶”的新型生豬養殖模式在四川不斷加大的發展力度,豬價將更難出現大起大落的局面。
卓創資訊分析師姬光欣對此表示贊同,由於散養戶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因此容易在市場價格波動中選擇盲目跟風,相對地,企業憑藉資金、資訊方面的優勢,其行為也更加理性。“二者的合作有助於避免豬價大起大落局面的出現。”
“肉賤傷農,肉貴傷民”近幾年豬肉價格頻繁大起大落,始終跳不出“豬週期”怪圈。這意味著傳統的分散養殖模式亟待轉型,發展適度規模是養殖業的必由之路。
“但是,適度規模不是要打掉農民養殖就業的飯碗,不是擠出效應,而是要讓農民在養殖産業上升級,實現養殖致富。”姬光欣坦言。
來自四川遂寧市安居區的老吳過去一直在外打工,自打聽説當地開展了一種“四六開”的生豬養殖模式後,便毅然回家養豬。老吳告訴記者,借助這種模式,他在去年那種生豬行情欠佳的情況下也賺到了錢,“在今年這種好行情下,我相信能有更大的收穫!”
據了解,“四六開”模式,即由合作社組織,農戶提供圈舍和勞力,當地的農業公司承擔資金和風險,並提供豬苗、飼料、藥物等,同時統一管理和提供技術服務。最後,在生豬出售後除去各項成本將剩餘的利潤,按養殖戶佔60%,公司佔40%進行分紅。
“我們昭化2萬多生豬養殖戶最怕的就是豬價‘過山車’行情。”來自廣元市昭化區的養豬大戶老金告訴記者,為此在多年的養豬實踐中,他們總結出了一種全新模式——“1211”生豬委託養殖模式:1棟圈、2夫妻、年出欄1000頭、利潤10萬元。“通過這種方式,我們這些農戶和當地公司建立起了‘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的機制。”
“去年是我們生豬養殖業非常艱難的一年,若不是生豬目標價格保險,估計我們公司很難撐過來。”四川省西充縣遠達公司董事長何金蓉告訴記者,生豬目標價格保險是在政府的支援下,由專門將四川作為試點的人財保險出臺的一種保險形式,以此來保障養殖戶的正常經營。
此外,四川省南充、自貢等地也結合了自身實際,積極開展養殖企業與養殖戶之間的合作,開創了各具特色的生豬代養模式。
據了解,目前四川生豬養殖的適度規模戶比例已經達到了52%,高於全國48%的規模戶比重,而且這一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在不斷擴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