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螃蟹殼紡成布:紡企轉型進入纖維新材料領域
- 發佈時間:2015-08-28 07:1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螃蟹殼還能紡成布?
沒錯,在山東華興紡織集團海斯摩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螃蟹殼不僅變成纖維紡成了布,還實現了産業化生産和應用。
“這種用螃蟹殼、蝦殼等為原料製成的纖維叫做殼聚糖纖維,是一種生物質纖維。我們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海斯摩爾’。”在海斯摩爾科技館模擬車間,拿起裝著蝦蟹殼的透明罐,海斯摩爾公司副總經理張明勇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殼聚糖因其顯著的抑菌、止血的生物學特性,是紡織行業的理想材料。但由於提取及紡絲工藝極其複雜,殼聚糖纖維的産業化生産成為一道世界性科技難題。
2007年,正在考慮戰略轉型的華興集團把突破口定位在“殼聚糖纖維的産業化”。為何要選擇這個高風險的難啃的“硬骨頭”?
“企業轉型,一要考慮傳承,二要看大勢。華興集團的轉型不會脫離紡織,但必須要‘跳出紡織做紡織’,依靠科技來轉型。”華興紡織集團董事長胡廣敏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説。
在海斯摩爾總工程師周家村的帶領下,研發團隊歷時5年時間,成功從蝦蟹殼中提取出純殼聚糖,解決了原材料供給問題,為實現産業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2012年10月,在連續突破了從纖維生産到後續應用的關鍵技術後,年産千噸的純殼聚糖纖維生産線正式投産,華興集團海斯摩爾成為全球純殼聚糖纖維行業唯一實現産業化的企業。
“從生産設備到每道工序,都是我們自主設計的。”張明勇告訴記者,全自動化的千噸生産線已經獲得國內外發明專利達120余項。
在海斯摩爾科技館的中心位置,3米多高的神舟飛船返回艙模型和長征火箭模型格外引人注目。2010年,就在項目科研攻關期間,華興集團接到了重要任務:以海斯摩爾為核心原料為“天宮一號”、“神舟八號”研製內部機艙特種功能布。
“航太內飾布要求極高,要高強度、抗菌、防霉、阻燃、防靜電。我們奮戰18個月,以領先國際的科技水準完成了任務,獲得了中國航太事業突出貢獻獎。”胡廣敏告訴記者,在實現技術突破的同時,企業還具備了從技術研發到整合産業鏈各個環節的系統整合能力。
緊握核心技術,依託海斯摩爾,華興集團用8年時間完成了從傳統棉紡企業到高新技術企業的蛻變,進入到廣闊的生物纖維新材料産業應用領域,企業發展由此豁然開朗。(經濟日報記者 許紅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