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穩進突圍 提質發展

  • 發佈時間:2015-08-28 01:31:0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江東洲劉 昊

  七百弄喀斯特地貌奇峰俊秀,紅水河百里畫廊清新唯美,瑤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盛産的岩灘彩玉石世界聞名,“中國南方水電之鄉”美名遠揚……

  地處我國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中軸線上的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近來憑藉著便捷的交通網路、富足的水力資源、獨特的礦産資源、豐富的旅遊資源,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快趕超步伐,成為令人矚目的熱土。

  初秋時節,行走在大化瑤族自治縣山水之間,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裡發生的喜人變化:産業發展奏響轉型升級的優美樂章,城鎮建設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相得益彰,脫貧群眾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産業發展:

  譜寫增量提質優美樂章

  産業增量提質,這是大化近年來經濟發展的總基調。

  一個地方工業經濟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産業的競爭。近年來,大化立足優勢,策馬揚鞭,大力發展現代新型工業,譜寫出一曲産業轉型升級的優美樂章,釋放著強大的發展正能量。

  城南綜合工業園以非金屬材料和農林産品加工為主導,打造加工、貿易、物流三位一體的生態發展示範區、對外開放適宜區;城北科技産業園依託現已入駐的造紙業,引進荔森紙業年産8萬噸高檔生活用紙項目。依託石頭資源,做大礦石産業;岩灘工業園區依託本地硅石礦、大理石礦等資源優勢,打造加工為主的生産線,目前入駐企業5家,年可加工硅粉60萬噸、人造石英石板材600萬平方米……今年以來,大化瑤族自治縣工業集中區充分依託當地特色資源,就地取材,加快發展。

  穿行工業園區,項目建設如火如荼;行走園區企業,目之所及處處繁忙。增量提質的夢想引領大化工業不懈地奔跑,不斷地趕超。

  目前,大化共有工業企業52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12家。上半年,共實施招商項目20個,內外資到位10.5億元和2619萬美元,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50%和87.3%。

  不僅新型工業發展實現突圍,工業生産有新動力,大化農業也實現突圍發展,生態特色農業迸發活力。

  田野裏,金黃稻穗沉甸甸;果園中,葡萄、黃皮果碩果纍纍;林下養殖場內,土雞土豬活蹦亂跳……秋日的大化瑤族自治縣,一曲曲特色生態農業新樂章正緊鑼密鼓奏響。

  走進大化縣城郊區的廣西善源現代農牧股份有限公司上旗生態農場,一項迴圈農業經濟初現雛形:建設了5棟標準育肥豬舍,通過租賃農民土地,採用“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經營方式,推行“豬—沼—果(菜)”農業迴圈經濟發展模式,每個豬舍配套250畝土地種植高産甜糯玉米(果蔬)等作物,將生豬標準化養殖、沼氣生産和果蔬種植有機結合,成為“産氣與積肥同步,種植與養殖並存,能源與資源良性迴圈”的迴圈生態農業典範。

  近年來,大化加大産業轉型步伐,按照“一區多園”模式建設現代特色生態農業示範區,以大化鎮龍口村為核心區,以龍馬、城內、百秀、上旗、春興等村為輻射區的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格局已經形成。目前,自治區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已完成土地流轉3820畝,種植富硒沃柑1500畝、工業絲瓜120畝、生態精品農業500畝。抓好無公害農産品基地建設,無公害玉米種植面積13.8萬畝;漁業放養總面積達6.5萬畝,生態水産品産量7030噸,産值達5527萬元。

  在生態理念引領下,大化利用現有農業資源,大力發展採摘、觀光、垂釣等休閒農業,配套建設農家樂。目前,已完成投資709.2萬元,將雅棉屯建成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大化紅水河百里畫廊的精品節點和生態鄉村示範村,以休閒農業觀光為核心、休閒度假為增長點的旅遊産業體系基本形成。目前,全縣累計各類型農家樂30余家,其中,大化鎮弄著樂客農莊、北景水上漁家已獲得廣西3A農家樂,葡萄、火龍果、黃皮果等特色採摘園10個。

  發展生態農業,引導農民是關鍵。大化致力於産業優化,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産業。各村屯因地制宜,選擇發展種桑養蠶,種植葡萄、黃皮果、紅肉蜜柚、沙糖桔、油桃等經濟作物。今年上半年,新增水果種植面積12206畝,其中,兩性花毛葡萄3884畝、火龍果128畝、珍珠李1134畝、沙糖桔750畝、油桃500畝、沃柑2100畝等,全縣水果種植總面積達4.8萬畝。藍興400畝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等,獲得了農業部農産品品質安全中心認證。

  發展生態農業,促農增收是目的。在發展生態特色産業中,大化建立了林下養雞、山豬、竹鼠養殖、桑蠶養殖等各種專業合作社10多個,發展農民經紀人200多人。通過合作社和經紀人,有效整合農民手中富餘閒散資金,帶動農民發展特色生態效益農業。

  養殖大戶藍校東,租用村民林地500多畝,從事林下生態特色黑山豬養殖,常年存欄黑山豬500多頭。由於是天然放養,養殖週期長,不愁銷路,該養殖場年銷售量300多頭,利潤40多萬元。在大化,像藍校東這樣的林下養殖戶,目前已發展到500多戶……林下種養呈現出一派紅紅火火的喜人景象。

  一業興百業旺。旅遊是一項綜合型産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紅水河河水清幽,兩岸群峰屏立、竹木蔥蔥,乘船其中,粼波倒映,船移景換;險峻、宏偉的七百弄喀斯特峰叢洼地,與雲南的石林和美國的肯塔基州猛犸洞洞係流域國家森林公園相提並論,是“有魔力”的喀斯特景觀;民族節日,瑤族群眾自發聚在一起,穿上鮮艷的民族服飾,敲起銅鼓,吹起嗩吶,鼓聲、歌聲、喝彩聲交織在一起,場面十分熱鬧……大化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從奇峰俊秀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觀到壯、瑤民族的歷史人文,都有著別具風格的魅力。

  通過激活資源,大化近年來致力於打造生態旅遊精品。今年上半年,全縣接待遊客48.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5.1億元,獲得“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工業、農業、旅遊業三駕馬車開足馬力,齊頭並進。大化經濟發展的腳步快速而堅定,呈蓬勃發展態勢。

  城鎮化建設:

  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融合

  行走大化,人文稟賦,風光秀麗。以打造廣西首府民族衛星城為目標,大化的城鎮化發展道路,獨具風情和韻味。

  瑤鄉大化這幾年城鎮的變化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城鄉風貌改造使縣城“一街一景觀”,宜居宜業;“生態民族新城”一幢幢高樓坐落在縣城西北角的山腳下、公路邊,人氣興旺;城鎮樓房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生態美麗,環境清幽,適於遊玩養生。

  建縣20多年來,大化一直致力於推進城鎮化建設,但由於區位、資源、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城鎮化建設滯後,2012年,城鎮化率只有30%,低於全區城鎮化平均水準,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有了人才有城和鎮。大化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石山面積廣且石漠化嚴重、貧困人口和庫區移民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如何把人聚集起來,推進城鎮化,是歷屆黨委、政府上下求索、努力破解的難題。

  為破解這一難題,大化決定按照“規劃先行、政府引導、分類指導、産城結合、打造廣西首府民族衛星城”的工作思路,將城鎮化發展、易地扶貧搬遷、石漠化綜合治理及産業開發4項工作結合起來,舉全縣之力建設“生態民族新城”(即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化結合試點工程),實施舊城區主要街道環境整治、紅水河沿岸和主要公路沿線村屯風貌改造,讓貧困群眾“出山、入鎮、進城”,以統籌城鄉一體化的模式謀求城鎮化及扶貧工作新突破。

  推進城鎮化,必須要有項目支撐。大化將新城建設作為城鎮化發展的核心支撐項目,全力加以推進。為避免人為“造城”,出現“空城”,2012年以來,大化四家班子領導連續4年在春節收假後上班的第一天,帶領各級各部門領導幹部,上山下鄉、進村入寨,和貧困群眾共商發展大計,共謀建城良策,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動員群眾入遷新城。

  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大化高度重視規劃工作,高起點、高標準超前規劃。聘請深圳市城建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按照“再造一個新大化”以及“基礎設施完善,配套設施齊全”的要求,著重在道路交通、應急避難場所、給水排水、防洪排澇、電力、通訊、供氣、園林綠化、各類市場、環境衛生、文化和體育等基礎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方面,對新城進行規劃,根據地形地貌依山而建,各組團功能合理佈局,努力做到不留敗筆、少留遺憾,為子孫後代留好發展空間。

  推進城鎮化,資金保障是關鍵。大化是國定貧困縣,單靠地方財力,無法實現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化建設共同發展的目標,必須整合資源,引入資本,共同建設。除了整合資金、強化縣級財政支援和個人自籌資金外,大化還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引進香港·恒益集團合作建設新城。

  在制定入遷政策方面,大化堅持按照政府引導、群眾自願的原則,充分調動農戶搬遷的積極性。對入遷新城的農戶,允許其保留原居住地的宅基地、林權、承包地,解決搬遷農戶的後顧之憂;在戶口政策上不設關卡,入遷農戶可保留原籍,也可隨安置辦理轉戶手續;在教育、醫療、養老、低保、就業等社會保障方面,入遷農戶與縣城區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制定房價等政策方面,堅持讓利於民,通過利益驅動激發農戶搬遷的積極性。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

  初秋時節,放眼大化縣城,街道整齊美觀,建築清新雅致,富有瑤山獨特風格,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相得益彰,城市品位較以前有了明顯提升。

  大化是一個年輕的瑤族自治縣。建縣初期,縣城區規劃落後,投入不到位,建設檔次和品位低、功能不完善,街道缺乏統一的文化形象規劃,缺乏城市個性。為改變這一狀況,大化向國內外發佈縣城中心區概念設計徵集公告,選定北京亞泰都會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充分提取都陽土司地方傳統建築風格、壯瑤民族等文化元素,編制縣城中心區“兩縱六橫”風貌改造方案,按照“一街一景,一路一特色”的原則,實施主要街道環境綜合整治。

  建設美麗鄉村,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發展。在建設新城及實施舊城改造的同時,大化還按照民族文化特色和建築風格,統一規劃設計,對大化至巴馬二級公路沿線的重點鎮及紅水河景區沿線、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周邊村屯進行風貌改造,建設美麗鄉村。

  尊重群眾自主擇居意願,以人為本推進新型城鎮化。在制定安置規劃時,合理確定小城鎮安置地點和安置方式,將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政府安置與自主安置相結合,鼓勵群眾向小城鎮遷移,或以土地流轉的方式,自主從山上搬到山下或公路邊等生産生活條件較好的區域。

  一業興,百業旺。城鎮要得到可持續性發展,必須以産業發展作支撐。

  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大化堅持把發展産業、集聚人氣、繁榮市場作為城鎮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大力發展生産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為入遷戶提供更多、更合適的就業崗位,使入遷戶搬得進、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過去一直居住在邊遠大石山區的蘇興錦,得益於大化縣實施的扶貧生態移民工程,現在搬進城裏的“民族新城”小區。如今在小區裏做木工,蘇興錦一個月有近3000元收入。和他同住一個小區的生態移民韋豐以前住在大化鎮達悟村,現在在小區附近的農貿市場賣豬肉,妻子在服裝店做服務員,兩人一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

  目前,大化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進展順利。全縣城鎮人口已從2011年的13萬人增加到16萬人,城鎮化率從2011年的28%提高到32%。到2020年,全縣城鎮人口將增加到22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5%。

  繪出城鎮新畫卷。如今,站在大化城鎮街頭,一股新型城鎮化氣息撲面而來,令人耳目一新。

  民生改善:

  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路越來越好走了,房子越來越漂亮了,讀書看病更方便了,群眾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如今,一幅幅溫暖的民生圖景映照著大化的萬家燈火。

  在大化,貧困是繞不開的話題。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全縣貧困點多、面廣、線長,貧困程度深,全縣貧困人口還有9.87萬人,開發扶貧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如何讓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與全國、全區人民同步實現小康,則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大化各級黨委政府必須面對的歷史考題。

  “扶貧,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要在全縣上下營造重視扶貧、參與扶貧、推動扶貧的濃厚氛圍,團結和動員全社會一切力量,參與到推動開發扶貧工作具體實踐中,堅決打贏開發扶貧攻堅戰。”這既是當地黨委、政府的宣言,也是大化各族幹部群眾的共識。

  近年來,大化立足實際,按照“調子不變、再加力度、夯實基礎、開發産業、創新模式”的要求,堅持走開髮式扶貧道路,以全縣119個貧困村為主戰場,圍繞“八大工程、十三條保障措施”推進實施的“813”計劃方案,著力構建大扶貧格局,力爭做到扶貧項目覆蓋到村、到屯、到戶、到人,促使開發扶貧攻堅取得新成效。

  走進大化六也鄉邊弄村,山邊地角、房前屋後,到處是綠油油的山葡萄。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挂滿枝頭,葡萄葉下,山風拂過,纍纍碩果,豐收在望。

  “這些山葡萄畝産可達700斤至1000斤,每畝收入至少2000元。邊弄村山葡萄示範種植的成功,使我們堅定信心,把發展山葡萄産業作為扶貧開發‘整鄉推進’主打産業。”六也鄉負責人説。

  六也鄉扶貧“整鄉推進”,拓寬了群眾的致富路。2014年6月,大化開始實施六也鄉扶貧開發“整鄉推進”,規劃籌集資金2.07億元,整體推進六也鄉的産業開發、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建設、鄉村風貌改造、民生保障建設等項目,拓寬群眾致富路。

  通過産業專項扶貧、生態扶貧搬遷、聯合養殖扶貧試點、貧困村互助以及扶貧獎勵等方式,2014年,大化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794萬元,實現貧困人口減少1.9萬人。全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11年的3870元增加到2014年的5140元,增長了33%。

  今年以來,大化通過大力實施“開發扶貧攻堅工程”,紮實推進産業扶貧、智力扶貧、社會扶貧、旅遊扶貧和生態扶貧,探索精準有效扶貧模式,提高開發扶貧效益和品質,努力實現扶貧開發大突破。上半年,大力發展核桃20.6萬畝、甘蔗8.66萬畝,實施庫區漁業養殖達6.5萬畝,全縣生豬養殖年出欄63萬頭,産值達5.7億元。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累計達10.2萬畝,發展林下養殖36.4萬畝,産值達1.59億元。發展葡萄、龍眼、沙糖桔等特色水果3.6萬畝。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黨委、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然而民生問題千頭萬緒,如何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大力推進開發扶貧攻堅工程的同時,大化全力實施“民生保障提升工程”,著力優化服務,解決居住、就業、醫療、讀書等群眾最切身的問題,讓大家過得舒心,提高群眾幸福指數。

  “參加新農合,不管在省城大醫院還是鄉鎮門診的醫療費用,結賬都可報銷,真是好極了。”受益於新農合報銷補助的大化古文鄉良美村村民黃靈莎説。她常年在南寧務工,今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住院分娩,出院後拿著帳單到新農合就可報銷40%住院費。在大化縣,新農合已經為農民築起健康屏障,農民“小病拖、大病等”的現象已經成為歷史。

  今年上半年,大化總投資8588萬元實施教育惠民項目157項,惠及農村貧困學生3.52萬人;進一步完善了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以上。加大路網建設,提升了通往14個鄉鎮交通大動脈的道路等級,全縣村村通四級以上砂路,149個行政村實現通村水泥路,目前正在加緊實施剩餘9個行政村的道路硬化工作,確保年底前實現所有行政村通村水泥路全覆蓋;照明用電、衛星廣播實現村村通;完成水利項目7407萬元,解決2.6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投資1.3255億元,建成保障房1278套,完成危房改造10114戶;岩灘庫區處遺規劃項目完成投資2.65億元,交工驗收592個項目。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和養老金髮放率均達100%。

  一幅幅溫暖的民生圖景映照著萬家燈火,暖流涌動;一幅幅溫暖的民生圖景體現在百姓心坎裏、口碑中,徐徐展開。

  惠風和暢,山鄉群眾盡享福祉。在奮力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進程中,大化將廣大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實事放在突出位置,不斷改善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在千山萬弄中書寫了一份溫暖的“民生答卷”。

  基層黨建:

  打造堅強有力的戰鬥堡壘

  6月14日淩晨,特大暴雨襲擊大化,最嚴重的六也鄉,20小時降雨量超過390毫米!

  洪水肆虐!一個個山弄成了澤國。全縣14萬多人受災,直接損失近3億元。最嚴重的是,廣西漢世偉公司弄水養殖場的1.7萬餘頭生豬被淹死,急需無害化處理。

  危急時刻,面對突發災害,大化迅速啟動完備的基層黨組織應急機制,各級基層黨組織廣大黨員幹部挺身而出,成為搶險救援的先鋒和主力,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及財産安全,取得了此次洪澇災害搶險救援的最後勝利。

  通過不斷完善基層黨組織應急機制的制度體系,大化16個鄉鎮158個村(社區)建立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突擊隊,負責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衛生公共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的事前預警、事中處置、事後幫扶等工作,確保在大災大難中人民群眾生命及財産安全。

  以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為抓手,大化全面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創新探索“黨委聯抓、構建一體化責任落實體系,多方聯動、構建一體化投入運作機制,服務聯辦、構建一體化服務保障體系”的“三聯三建”基層黨建模式,全縣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明顯提升,有力推動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黨委聯抓,構建主體責任落實體系。為了解決基層黨建工作“責任明晰不夠、目標量化不實、督導落實不力、考核剛性不足”、“牛欄關貓”等突出問題,大化著力構建層次明晰、任務明確、獎懲明瞭的縣、鄉、村三級抓基層黨建主體責任體系,推動基層黨建工作常抓不懈、有力有序。通過縱向落實責任,橫向分解任務,立體考評激勵,構建主體責任落實體系。

  多方聯動,構建一體化投入運作機制。在推進基層黨建工作中,大化注重“黨建系統推進思維”,強力整合支農惠農資金,打破資源“條塊分割”管理現狀,突破各部門各自為政、各行其是、投入無章、建設無序、浪費資源的窘境,建立健全整合黨建資源、共同投入建設、綜合開發利用的一體化投入機制。通過整合資金創基層公共服務投入新機制,破解資金難題;整合資源創開發扶貧新機制,破解發展難題;整合力量創社會管理新方式,破解治理難題。

  服務聯辦,構建一體化服務保障體系。為讓辦事群眾“少跑一趟路、少進一家門、少找一個人”,大化整合縣、鄉、村服務窗口、人員隊伍,形成“窗口聯開、辦公聯手、服務聯辦”的高效型“一站式”服務機制,為服務惠民提供強有力保障。通過主抓作風轉變,夯實“聯辦”基礎;重推“一輪三聯”機制,保障“聯辦”運作;力創“黨領民辦、群眾自建”機制,增強“聯辦”效果;強化應急機制,破解突發事件應對難題。

  在以“三聯三建”模式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中,大化進一步健全了機制、落實了責任、強化了措施,成效顯著。

  抓好黨建促發展,實現了基層黨建與經濟發展互促雙贏。

  大化堅持圍繞發展抓黨建,把黨建工作貫穿于全縣各項中心工作始終,以構建“一軸兩翼三帶”大黨建格局帶動各方積極性,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黨建工作和經濟發展互促雙贏。2014年,全縣地區生産總值完成44.673億元,同比增長22.3%;財政收入完成4.5319億元,同比增長13.3%;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完成23.1616億元,同比增長67.1%;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29.24億元,同比增長2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0854億元,同比增長11.9%;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7286元,同比增長8%;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5140元,同比增長8.7%。

  抓好黨建保穩定,實現了服務大局與社會穩定互動雙贏。

  大化始終把抓好基層黨建作為強化基層基礎的重要抓手,以基層黨建創新推動社會治理創新,使基層黨建工作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助推器。2011年以來,岩灘庫區沒有發生聚眾鬧事等群體性事件,庫區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同時,大力開展縣、鄉、村三級幹部聯合大接訪、帶案下訪、重點約訪、回訪等活動,及時回應群眾訴求,切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2011年以來,成功化解信訪積案67件,佔信訪積案總數的78%。

  抓好黨建助脫貧,實現了産業發展和開發扶貧互利雙贏。

  大化注重把基層黨建同群眾脫貧致富工作深度融合,著眼群眾增收,突出各地産業發展的資源優勢,引導村級組織規模發展特色産業。三年來,共投入各類扶貧資金2.9億元,發展核桃、甘蔗、淡水養殖、特色旅遊等産業,全縣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20.71萬人減少到目前的9.87萬人,減貧人口10.84萬人。

  抓好黨建惠民生,實現了基層政權和服務民生互惠雙贏。

  各級黨組織始終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為加強基層黨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服務和改善民生中的戰鬥堡壘作用,鞏固了黨的執政地位。2011年以來,全縣共投入資金60億元解決了群眾住房、教育、社保、基礎設施建設等涉及民生問題,實現了照明用電、衛星廣播村村通和村屯道路改善,科教文衛事業蓬勃發展,群眾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全力推進大巴二級公路項目建設,提升了通往14個鄉鎮的交通大動脈的道路等級,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紮實,堅如磐石。

  一個黨組織就是一個堅強的戰鬥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鮮艷的先鋒旗幟,大化在全面推進“三聯三建”基層黨建模式過程中,打造出一個個堅強有力的戰鬥堡壘,處處發揮出了先鋒模範的帶頭作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