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河北創新機制戮力同心精準扶貧

  • 發佈時間:2015-08-26 01:35: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杜文峰 楊帆 齊雷傑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河北創新機制戮力同心精準扶貧

  環繞京津兩大現代化大都市的河北省,卻有著燕山-太行山和黑龍港流域兩大連片特困地區,更形成了著名的“環首都貧困帶”。其中,一些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後,群眾脫貧難度較大。近年來,河北省創新機制,強力實施扶貧攻堅,謀劃了特色産業扶貧、金融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遊扶貧、科教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社會扶貧等八大工程,多措並舉“精準扶貧”,近年來年均上百萬人穩定脫貧。

  瞄準貧困戶需求精準幫扶

  記者從河北省扶貧辦獲悉,2013年河北省對貧困村、貧困戶進行了重新識別認定,全省共識別出貧困村7366個、貧困戶147萬戶、貧困人口512萬,並摸清了其貧困現狀、致貧原因、幫扶需求,逐村逐戶完成了建檔立卡登記。根據扶貧對象搞種養殖業、外出打工、扶貧信貸等需求,逐村逐戶制定幫扶計劃,為每個村派駐3人一組工作隊駐村集中力量幫扶,每個貧困戶都落實了幫扶責任人。

  “多措並舉,精準扶貧”,這是河北扶貧工作的鮮明特色。據了解,河北省委、省政府組織開展了扶貧幫困“春雨行動”,鼓勵和引導基層黨組織、民營企業、志願者三方面幫扶主體參與扶貧幫困。開展了“雨露計劃”,對7個試點縣貧困“兩後生”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訓給予每人每學年1500元補貼,共計補助11900人,補貼資金1785萬元。穩步推進易地扶貧搬遷,2013至2014年度,共完成搬遷1749戶、6418人,建成安置小區31個,省財政下撥省本級易地扶貧搬遷補助資金4637.18萬元。2014至2015年度,規劃搬遷2647戶、9367人,規劃建設26個搬遷小區正在建設中。

  河北省扶貧與金融部門還研究擴大小額貸款規模、降低貸款門檻、放寬貸款條件的有效途徑和辦法。同時,加強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合作,為農戶自立服務社累計發放小額貸款23.87億元。規範提升互助金試點工作,初步建立了週轉使用、滾動發展、規範運作、群眾認可的發展機制。

  2011至2014年,河北平均每年減少貧困人口100萬人以上。2014年全省有10個扶貧重點縣脫貧出列。

  建農業園區為連片扶貧探新路

  河北省共有貧困山區縣30多個,佔全部貧困縣的56%,山區貧困人口占總貧困人口的64%。近年來,河北充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佔補平衡、增減掛鉤等政策,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方式,吸引民營企業、城市工商資本到貧困地區投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強力推進貧困山區綜合開發,為連片扶貧探出新路。

  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區,位於石家莊市平山縣王坡鄉,由於地處太行山東部丘陵地區,大面積的荒山荒坡長滿野草,當地百姓説:“山清水秀風光好,只有哥哥沒有嫂;我們葫蘆峪過去是窮村子,沒有姑娘肯嫁來。”

  2007年開始,當地企業家劉海濤創辦公司,以土地流轉為抓手,通過“入股、租賃、購買、置換”四種形式流轉荒山荒坡5萬畝,集中連片開發。目前,已完成造地3萬畝,栽植核桃樹和其他樹種120多萬株,還發展了苗圃、養殖業等。記者在這裡看到,綿延數十公里的山地蜿蜒起伏,30多個大小不一的水塘星羅棋佈。層層梯田上綠樹成林、花草錦簇。在矮化密植的核桃林中,樹下中草藥知母、連翹等枝繁葉茂;一個現代農業園區在這片貧困山區崛起了。

  劉海濤介紹,按照“大園區小業主”的管理模式,我們將農民利益和公司發展捆綁在了一起。生産上,公司將園區化整為零,以50畝為單元對農戶實行承包經營。同時,成立合作社,讓農民通過入股、投勞等形式入社參與園區生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的經濟共同體。生活上,為保證農民失地不失業,在每戶獲得正常的土地租金收入外,還廣泛吸納農民到公司上班,讓農民成為參與公司建設的産業工人。

  目前,園區僅在平山縣就惠及15個貧困村,1649個貧困戶,5604個貧困人口。群眾主要從三個方面受益:一是以土地入股的農民,前十年農民與園區按3:7比例分成,十年後雙方5:5分成;二是出租地的農民,園區每年按平均每畝600元以上的價格支付租金。三是農民到公司務工,能夠保障年均收入達1.5萬元以上。四是以50畝為單元,每年付給承包的村民2至3萬元管理費。

  像葫蘆峪這種連片開發貧困地區的園區,在河北各地紛紛出現。石家莊市行唐縣口頭鎮團山村,過去“放眼全荒山,十里不見樹”。村民李佔奎告訴記者:“附近山上多石灰岩,只能在山窩窩裏種棗樹,全村2013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只有1500元。”口頭鎮人大主任李志勇介紹,2012年開始,當地引入一家農業開發公司,投資22.33億元,對團山村及附近水泉村、葦園村等6個村的3萬畝荒山和丘陵未利用地進行流轉、改造,惠及人口超過2000人。

  曲陽縣把山區開發作為扶貧攻堅的突破口,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實施“四萬一千”(萬畝棗林、萬畝核桃、萬畝生態林、萬畝光伏發電、千畝鱘魚養殖)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

  産業扶貧破解脫貧“短期”現象

  河北創新産業扶貧機制,把培育特色産業作為扶貧攻堅工作的著力點,有效克服脫貧“短期”現象,為貧困戶穩定脫貧致富奠定基礎。

  讚皇縣距省會石家莊僅40公里,“七山二灘一分田”,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縣城附近西江洞村全村970人,貧困人口超過200名。讚皇縣扶貧辦主任陳建國説:“讚皇的優勢是山地和水庫多,旅遊資源豐富,此外部分農民有林果種植傳統。”在縣扶貧辦支援下,西江洞村走上了一條果蔬種植加觀光的路子。村支書于建英告訴記者,村裏成立了合作社,在政府補貼支援下,集中財力建起25座大棚,買入14萬元藍莓樹苗。2014年有的大棚一次性挂果400斤,加上游人採摘費用,一斤藍莓果售價能達到100元。

  “為老百姓培育出産業來,我們不僅明年就能脫離貧困,還能多年穩定致富。”合作社負責人赫增義在大棚裏,指著一顆剛出地面的藍莓樹苗對記者説,一株藍莓苗13塊錢,5年左右就能産果400斤,收益期長達20年。

  産業扶貧在河北因地制宜、遍地開花。行唐縣玉亭鄉疙瘩頭村,臨近京昆高速行唐北口,有1800多人,在過去是當地有名的窮村。村主任張佔軍説,村裏成立了股份合作制的合作社,大部分貧困戶自願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安排人員進行大棚蔬菜種植,加上一些農民外出打工,2015年每戶預計可收入6萬元。

  赤城縣“五位一體”股份合作模式,大力發展林果、蔬菜、中藥材種植和養殖業、旅遊業,進一步夯實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基礎。陽原縣皮毛手工加工業歷史悠久,加工技術精湛,陽原“毛毛匠”遠近聞名。近年來,陽原縣充分發掘這一傳統産業,全縣扶持和帶動了近5萬貧困人口參與到這一産業中來,形成了“村村是工廠,戶戶是車間”的局面。

  “光伏扶貧”顯成效瓶頸待解

  記者從河北省發改委了解到,河北選擇了平山縣、曲陽縣、巨鹿縣、臨城縣、赤城縣、平泉縣等6個縣作為首批試點縣,幫扶對象為全家均無勞動能力的建檔貧困戶,6個縣符合條件的扶貧對象共有3萬餘戶、5萬餘人。河北規劃利用3年時間(2015-2017),通過光伏扶貧逐步實現6個試點縣所有光伏扶貧對象收益達到每年3000元、持續20年。

  河北省扶貧辦政策法規處處長樊曉辰説,光伏扶貧由光伏企業和政府共同實施,其中光伏企業可按照1:2.5的比例配套建設商業光伏電站,並可優先安排年度建設規模指標,企業則可拿商業光伏電站收益彌補光伏扶貧支出。項目建設中,針對貧困戶屋頂建設分佈式光伏扶貧項目,按照70%由政府出資(國家和省各半),其餘30%由企業貸款出資、國家給予5年貼息;對用於扶貧的光伏電站,河北提出由企業出資20%,其餘可貸款,國家和省給予貼息5年。

  記者近日走訪平山縣、曲陽縣等地了解到,扶貧、發改等部門幹部普遍認為這一扶貧模式對象明確、精準,機制先進、相關企業積極性高,每個縣都多家企業前來洽談爭取。扶持力度較大、時間較長,光伏扶貧或將對改善貧困人口收入産生明顯效果。

  目前,光伏扶貧主要有光伏上房入戶(即屋頂分佈式光伏),光伏下地(農光互補模式,主要適用於發展設施農業的貧困戶),光伏上山(建設大型山地光伏電站)等3種模式,但記者採訪發現,具體操作中一些困難和問題尚待解決。

  曲陽縣發改局局長王平表示,通過深入調研,有關部門發現符合光伏扶貧條件的貧困戶,不少都是農村五保戶、低保戶,其房屋普遍老舊破損,個別貧困戶房屋看著都快倒塌了,根本無法安裝光伏發電設備。

  此外,無論是在村民屋頂建設分佈式光伏設備,還是在符合光伏扶貧條件鄉鎮建設小規模地面電站,都可能面臨電力設施難以配套等問題。

  同時,山地電站一些現實問題也需要解決。由於複雜歷史遺留原因,部分地塊的現狀和法律意義上的性質完全不符,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對此無能為力,項目則難以順利落地,大片山場只能長期荒廢閒置。

  多名地方幹部和光伏企業相關負責人建議,發展光伏發電産業、推進光伏扶貧,一是需要國家完善頂層設計,解決土地、林業、電力等部門相關規劃或文件不統一等問題,實現有效銜接、配合順暢,促進項目順利落地,扶貧對象早日受益。二是由國家相關部門充分調研、總結經驗,完善頂層設計,強化協調指導,同時鼓勵地方因地制宜積極探索;三是被污染土地大多需要自然恢復,時間週期較長,土地長期閒置。被尾礦、化工企業等污染土地可以通過徵租結合等方式發展光伏發電産業,既能産生光伏發電效益,也不耽誤土地自然恢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