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二次返利”讓農民搭上致富快車

  • 發佈時間:2015-08-27 05:29:38  來源:貴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趙勇軍

  8月20日清晨,當薄薄的雲霧漸漸退去,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的農望合作社熱鬧起來,採菌、稱菌、洗菌、烤菌……村民們開心忙碌著。

  生産基地裏,一字排開的食用菌大棚林立。

  “1個大棚能産8000多斤,去年我家種了3個大棚,凈賺4萬多元!”村民胡丹雲十分麻利地採著姬松茸菌,“別看這菌子小,都銷到南韓、日本去了!”

  農望合作社是一家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黎富平介紹,合作社採取“統分結合”的種植模式,已帶動周邊300余戶農戶,解決2000余人就業。

  為扶持農戶發展産業,農望合作社通過集中流轉土地,對農戶進行培訓,再反租倒包給農戶,實行分戶種植。合作社統一提供種子和技術,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銷售。

  “這種集約化的種植模式不僅很受農戶歡迎,而且政府也很放心。”安龍縣扶貧辦黨組成員胡忠亞説,安龍農望合作社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利益聯結機制,能讓扶貧政策落地,能帶動貧困農戶致富。

  為幫助貧困農戶發展,安龍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比如發展食用菌,給予貧困戶每個大棚3000元補助。同時,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還能獲得扶貧貼息小額貸款5萬元。

  在農民自願前提下,按照社員人數,安龍縣將扶貧資金交由農望合作社統一管理,合作社以菌種、草料等物資形式發放給農戶,既避免了扶貧資金“打水漂”,也確保了貸款安全有效運作。

  胡丹雲是村裏的貧困戶,與大多數村民一樣,想發展産業致富,但缺的是資金和技術。農望合作社恰恰解決了這一難題。

  沒有資金,合作社統一為農戶提供菌包等生産資料,協助農戶從金融機構獲得每戶5萬元的小額貸款;沒有技術,合作社就選出6個懂技術的人員,作為蹲點協調技術員,分片包戶服務。

  “只有把農戶的利益與合作社的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大家才更有積極性。目前,合作社的大棚從2010年的2個發展到現在的613個,帶動社員100多戶,其中貧困戶佔七成。”黎富平説,除了政府扶持政策能實打實落地,合作社還與農戶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這種利益聯結機制的關鍵是“二次返利”。農戶出售鮮菌後,扣除合作社墊付的生産資料費用,獲得第一次收益;每個生産週期結束,合作社將經營利潤的60%再分配給農戶,獲得第二次收益。

  “二次返利”讓農戶責任心大增。黎富平對此打了個比方,假設某個農戶給鮮菇打水增重,那麼品質降低勢必影響他個人的二次收益,也影響到其他農戶利益,因此,大家都相互監督,保證了産品品質。

  同時,這種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戶的還貸積極性大大提高。2013年,扶貧部門給合作社提供貸款貼息19.5萬元,貸款總額390萬元,均已全部還清。扶貧資金沒有“打水漂”,因此扶貧部門又加大了貼息支援力度。

  2014年,農望合作社實現産值1745萬元,其中農戶鮮菌收入858萬元,菌農獲得的“二次返利”金額達到122萬元,戶均純收入4.2萬元。

  目前,農望合作社核心區已被列為省重點農業示範園區,有菌種生産基地4000平方米,日加工能力達到80噸。黎富平計劃,在3至5年內把合作社大棚發展到3000個規模,並積極開展食用菌精深加工,讓更多農民搭上産業致富快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