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江蘇:加快推進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

  • 發佈時間:2015-08-27 03:32:1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孟德富周樂羽

  江蘇是糧食生産大省,屬稻麥兩熟區,糧食總産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江蘇省提出了“先麥後稻、先經濟發達地區後經濟條件一般地區、先解決農業生産主要環節,後實現農業生産全過程機械化”的發展戰略,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全省糧食生産機械化水準已達到85%,基本實現糧食耕、種、植保和收穫環節的機械化。

  揚州市江都區邵伯鎮崔橋村村民徐慧中告訴筆者,她家一共5畝地,都交給了鋒瑞農機合作社來種,從種到收一條龍,打下來的糧食,可以賣給合作社,也可以自己留著。筆者問她是要糧食還是要錢,她笑著説:“要糧食回家還得佔地方,還要防鼠防蟲防霉。不費那個勁!除了賣掉的糧食,剩下的都存在合作社,每個月拿一次面。”

  在邵伯鎮鋒瑞農機合作社,幾臺烘乾機正在加足馬力烘乾小麥,理事長李雪峰講,合作社除了原有的收割機和拖拉機外,還新建了烘乾中心,每台烘乾機每個批次可以烘乾15噸糧食,形成了糧食收穫、轉運、烘乾的一條龍作業方式,做到了真正的不落地生産,提高了收穫效率與糧食品質,省時又省力。他抓起剛剛從田裏收上來的小麥告訴筆者,這幾日天剛下過雨,小麥的水分估計有30個點,合作社8台機組都在開足馬力烘乾小麥,要不這麼多糧食,搶收上來也存不住。有了烘乾機,不僅效率上來了,糧食還能賣上好價錢。

  作為江蘇省最早開展土地流轉的農機合作社之一的溧陽市別橋鎮海斌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王海斌講,海斌合作社從水稻機插秧起家,那時候大家還不認機插秧,我們就一點一點做給農民看,逐漸農民認識到機插秧不僅省時省事省力,而且秧苗成活率高,産出的稻子産量高、米口感也更好。前幾年有的人為圖省事種直播稻,直接把稻種撒到田里長,直播稻密度大反而不增産,且後期雜稻雜草多,花費人力成本更高,而且口感也不好,現在又轉過來讓我們給他們提供機插秧服務。目前,海斌農機合作社除了機插秧以外,承擔糧食耕種收植保等一條龍、訂單式作業服務,基本實現了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並積極延伸農機服務産業鏈,獲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説起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的好處,王海斌扳著手指娓娓道來,自己合作社流轉的兩千多畝地,全都是噸糧田,農業機械化提高三率的作用就不説了,光是增産減損每畝就超過200斤。他告訴筆者,僅在收穫環節,農業機械每畝可減少稻穀損失35斤左右,烘乾環節每畝還要減少損失35斤左右,運用條播和機插秧技術,每畝又省種超過25斤,再加上機插秧機條播標準化生産帶來的增産效應,每畝200斤的糧食妥妥的。

  常州市農委農機處處長李亦告訴筆者,1990年至2014年,常州市農業勞動力從66.82萬人減少到目前不到15萬人,減少70%,佔社會勞動者比重從35%下降到目前7%左右。與此同時,糧食(稻麥)平均單産從每畝396.6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水稻單産連續10多年居全省第一,每個農業勞動力耕種土地從4.6畝上升到38畝。勞均生産糧食從2462公斤提高到7000公斤以上,勞均農業産值提高了5倍以上,農業機械在糧食生産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水稻機插秧為例,一台乘坐式高速插秧機,每天能插秧50~80畝田,相當於50多個勞動力。由於機械化是標準種植,適當的秧苗間距對於作物採光,個體發育都有利。據調查,按照標準化種植,機插稻的出米率可達到75%~80%,相比于直播稻70%的出米率高出了5到10個百分點,並且在糧食的品質上也有較大的提高,讓我們把自己的飯碗端得更牢。

  為了加快糧食生産機械化推進步伐,江蘇從2012年起,在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的指標上確定了“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穫、烘乾”五個環節,並依託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方式,分步推進實施,整合資源,力爭3~5年內在全省基本實現糧食生産的耕、種、植保、收穫、烘乾全程機械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