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嚴三實”是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的整體

  • 發佈時間:2015-08-26 08:30:42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三嚴三實’中,嚴是知,實是行,思想決定行動。‘三嚴’是‘三實’的前提和根本。所以,‘三嚴’中以修身為基礎,強調修身在先,為用權、律己、謀事、創業打好思想基礎,這好比打一場硬仗前‘兵馬未動糧草需先行’,修身在先,正心在先,然後才會有同等的嚴實作風這樣的邏輯關係。

  □王小禾

  “三嚴三實”只有短短6句話24個字,言簡意賅,卻內涵豐富、精闢深刻,是黨員幹部做人做事的警世箴言。“三嚴三實”重要論述,系統地從修身、用權、律己、謀事、創業、做人六個維度,闡明瞭黨員幹部修身做人、謀事創業的核心要義,給黨員幹部履職盡責立了規矩,“三嚴”和“三實”一知一行,也折射出己與人的關係。

  “三嚴三實”中,嚴是知,實是行,思想決定行動。“三嚴”是“三實”的前提和根本。所以,“三嚴”中以修身為基礎,強調修身在先,為用權、律己、謀事、創業打好思想基礎,這好比打一場硬仗前“兵馬未動糧草需先行”,修身在先,正心在先,然後才會有同等的嚴實作風這樣的邏輯關係。孔子有句名言:“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講出了己和人的一種關係,也道出了一個執政規律:執政者的表率作用是最好的榜樣。

  對黨員幹部來講,嚴以修身,就是要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大學》中講:“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心正而後修身,心之官則思,這是説有了正確的思想才能有同樣的修身行為和志向。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説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道德之於個人、之於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無德不立。“德”,對於領導幹部來説,分量要重於普通黨員和群眾,應該有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規範。“重莫如國,棟莫如德”。要成為國家棟樑,沒有比崇高德行更重要的了。習總書記曾引用古語,強調為官者“不患無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由此可見領導幹部“德”的重要。

  德之重要,不分古今中外。法國作家雨果的《悲慘世界》為我們描繪了一位修身崇德的大主教米裏埃,他是這部不朽著作中感召主人公苦役犯冉·阿讓做出人性善的選擇的精神化身,他身上閃耀著人性和德性的光輝,他“清廉而又慷慨,品德高潔,從不追名逐利”,他把自己的生活壓到最低的水準,無私地把他應享受的待遇——居住的府邸——讓出來供醫院收容窮苦的病人,他“謙卑、清寒、淡泊”,他的胸襟那麼開闊,他的思想溫柔敦厚,小説中描述“世間存在的一切事物,對他都是引起惻隱之心和濟世宏願的永恒的動力”。最後,他的道德和善行感化了青年時期正處在人身谷底的主人公冉·阿讓並成為引領其一生的力量,這種道德的力量把主人公冉·阿讓提升到很高的一個精神維度。這種力量又再次感化了行政權勢的代表警長沙威……雖然這些是文學作品的塑造,但文學即人學,它所描寫的人性及德行和普通的人性一樣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這種力量在聖雄甘地、在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在南非總統曼德拉、老一輩共産黨人身上都有所彰顯。我們經常講領導幹部人格魅力不可少,人格魅力説到底就是“德”的感召力。領導幹部開展工作要靠水準和能力,也要靠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加幹事能力,對內就是凝聚力、向心力,對外就是感染力、影響力。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修德是一輩子的事 ,是長時間的一種修煉、磨礪。法國哲人蒙田曾説:人不可能保持一貫,最常見的倒是搖擺不定,出爾反爾,思想、感情與慾望相互影響,本性是不會變的,只能用理智加以調節。而作為黨章中要求黨員的責任和義務,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則是一貫的,這就使修身成為黨員幹部貫穿一生的必修功課。

  在《悲慘世界》中,雨果也寫了德行修為的過程:“據説,在從前的青年時期他還是一個粗暴的人,他後來的那種波及一切的仁慈,與其説是天賦的本性,不如説是他在生活過程中一步步逐漸達到大徹大悟的結果。”因為,“人心和岩石一樣,也可以有被水滴穿的孔”。其實,那個孔就是對德的領悟,那個“水滴石穿”的過程就是修身。因此,嚴以修身需要長期的琢之磨之、砥之礪之,是漫長有時甚至是痛苦的過程。先哲孔子、孟子的修身過程皆如此。

  修身的方式有很多種,最重要的是學習。習總書記強調,領導幹部要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他曾經回憶説,“我最大的愛好是讀書。1969年,我到農村插隊後,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白天田間勞動間隙、晚上睡覺前都手不釋卷,一點點積累。”周恩來總理堪稱共産黨人的典範,他在45歲時專門為自己定了七條“修養要則”:一是加緊學習,二是努力工作,三是習作合一,四是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作堅決鬥爭,五是適當地發揚自己的長處,六是永遠不與群眾隔離,七是健全自己的身體。這“七條要則”,之於今天的幹部,仍可作為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及準則。

  踐行“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於律己”,就是要自覺做到立德、修德和踐德的統一,始終堅守理想信念這個大德,用“大德”錘鍊意志、砥礪品質。

  嚴以用權,就是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古人講,“居官守職以公正為先,公則不為私所惑,正則不為邪所媚”。 有則六尺巷的故事,是講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個著名的家族,張英、張廷玉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清康熙年間,張英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塊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後來鄰居吳家建房,要佔用這個通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門,縣官不敢輕易了斷。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張英,張英在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也深受感動,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形成了一個六尺的巷子。可謂“心寬則無墻”,寬容、禮讓皆在於一個思想境界,在於修養有度,這則故事也説明瞭修身和用權之間的辯證關係。其實,修身做好了,用權自然會嚴格,修身和用權、律己、“三實”則是一脈相承的。

  嚴於律己,就要慎獨慎微、勤於自省、為政清廉。所以古人説“吾日三省吾身”,古人還説“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搬進了中南海西花廳。西花廳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濕陰冷。身邊工作人員多次提出修繕,他説:“我身為總理,帶一個好頭,影響一大片;帶一個壞頭,也影響一大片。”對領導幹部來説,律己能贏得尊重;律己能凝聚民心。

  “三嚴”構成了人的思想體系,“三實”成為人的行動準則。“三嚴三實”蘊含著“己”與“人”的問題,即內在自律和外在約束的關係問題。馬克思曾説:“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自律是人類的一種美德,嚴明的自律精神更是共産黨人的先進性所在。

  “三嚴”體現了共産黨人的核心價值,是根本,是基礎,是出發點;“三實”體現了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三嚴”的具體體現和實踐。“三嚴”強調“知”,知規矩、知敬畏;“三實”強調“行”,行實事、用實勁兒。“三嚴”不立,“三實”不可能很好的實現;做不到“三實”,説明“三嚴”沒有深入靈魂。可見,“三嚴”與“三實”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辯證關係,是在互動中互為依託、相互促進的整體。

  笛卡爾曾説,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羅曼·羅蘭的總結也道出了品格和才能實踐的關係。所以,只有通過修身、學習,人才能獲得冷靜理性,才懂得嚴實的可貴。因此,黨員幹部只有正確理解“三嚴”與“三實”兩者的辯證關係,以修身崇德總領,從“嚴”字築底,“實”處發力,把“三嚴三實”貫穿做人履職的全過程,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好黨員、好幹部。(作者單位:南航北京分公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