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80後”華裔作家伍綺詩征服歐美文壇

  • 發佈時間:2015-08-26 08:31:07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榮筱箐

  伍綺詩的處女作《無聲告白》被美國亞馬遜網站選為2014年最佳圖書。2015年5月,這本書又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前10名,有人評價它,“這樣的故事即使我們聽説過,迄今為止,也從未在美國小説裏見過”。7月,它的中文版面世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伍綺詩火了,可她自己還不知道

  其實,《無聲告白》的英文版去年6月底由企鵝出版社在美國正式出版之前,看到樣書的評論界已經有不少叫好聲,但伍綺詩心裏還是沒底,直到6月24日早上。

  “那天我正在餐桌前陪兒子吃早餐,邊吃飯邊刷推特,突然有人發來一條短信:恭喜恭喜!我有點吃驚,回問道:恭喜我什麼?對方説,你的小説被亞馬遜網站選為2014年最佳圖書了。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天哪,看來真的會有很多人讀到這本書啦。我試著告訴兒子發生了什麼事,可是他只有4歲。他好像對他的樂高積木更感興趣。”伍綺詩説。

  接下來的時間裏,好事接踵而來。《娛樂週刊》給《無聲告白》打了A-的高分,《洛杉磯時報》稱此書是“很有成就的處女作”。2015年5月,這本書打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前10名,荷蘭語、中文、比利時、義大利等語言的譯本相繼問世,馬薩諸塞圖書獎、俄亥俄圖書獎獲得提名,而伍綺詩也進入了馬不停蹄的奔忙階段,讀者見面會、演講把她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的。

  講述特別的文化衝突

  但對她來説,所有這些帶來的興奮和激動都比不上讀者跟她分享讀書體驗,“一些非亞裔讀者跟我説,謝謝你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我們不知道的故事;一些亞裔讀者説這個故事讓他們感同身受,特別是有一些和主人公一樣來自多族裔家庭的亞裔説,他們一直想在文學作品裏尋找自己的影子卻總是失望,直到讀了這本書。這些是我這一年多來得到的最高獎賞。”伍綺詩説。

  在美國現當代文學中,關於種族問題的故事不少,但他們的作品多是關注華裔移民本身與其身處的美國外在環境的衝突。而像《無聲告白》這樣,將華裔在美國面臨的種族和文化衝突拉到同一個家庭的屋檐下,如一心希望融入主流的華裔父親、為追求與眾不同嫁給華人的白人母親,以及父母間的理念矛盾給3個混血孩子帶來的困惑和無所適從,並反映出這之間的問題和矛盾的作品並不多見。正如韓裔作家Alexander Chee在為 《紐約時報》撰寫的關於《無聲告白》的書評中所説:“這樣的故事即使我們聽説過,迄今為止,也從未在美國小説裏見過。”

  被忽略的亞裔跨族裔婚姻

  34歲的伍綺詩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一個香港移民家庭,10歲時全家搬到了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郊,物理專業的父親找到了一份美國航太署的工作,化學專業的母親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書。

  父母曾一心想把兩個孩子都培養成科學家,伍綺詩的姐姐不負眾望成了工程師,而她自己的志向卻五花八門。“我曾經想當一名古生物學家,但想了想覺得恐龍都絕跡了還是算了吧。後來我又想當宇航員,想了想覺得太難也放棄了。”她説。

  寫作算是她從小就一直鍾情且從未改變的興趣。10歲時,她就在一本兒童雜誌上發表了第一篇小故事,掙得了2美元稿費。7年前,當她開始嚴肅認真地創作《無聲告白》時,伍綺詩發現這個故事所需要的素材都已經在她自己的生活中發生了。

  伍家在匹茲堡一個以白人為主的社區中,顯得很孤立。伍綺詩聽姐姐説,曾經有鄰居家的小孩在她家的信箱裏放過鞭炮,那是她出生之前的事。克利夫蘭種族相對多元,雖然亞裔不多,但也不全是白人的天下。那裏的人們對種族問題有著更深的理解。正是在克利夫蘭,伍綺詩開始對種族問題有了切身的體會。11歲那年的一天,她和從香港來旅遊的舅舅、舅媽一起到克利夫蘭鬧市區購物,剛走出商場就遇上一名醉鬼衝他們大叫:“滾回你的中國、南韓或者別的國家去。”

  高中時,伍綺詩加入了學校的“種族關係活動小組”,課餘時間跟同學們一起探討關於種族的問題,有時還到訪小學或初中,為年紀更小的孩子做種族關係方面的輔導。跟那時比,如今美國的種族歧視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那時候,我們關注的種族關係都是更直接、更明顯的問題,比如少數族裔的小孩在學校給人欺負什麼的。但現在,美國的種族問題有所改變,直接明顯的歧視逐漸被隱性歧視所取代。”伍綺詩説。

  伍綺詩和她的白人先生在大學裏相識相戀,而她的朋友們大多也都是跨族裔婚姻。家庭內部的文化差異仍然存在,比如家庭聚餐時,伍綺詩的媽媽在餐桌上一定要喝熱水,而她的先生則一定會喝冰水。

  她寫的書取得成功後,做律師的先生會按西方人的方式非常直白地表達自己的喜悅,而她的媽媽則是用東方母親的方式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自豪。伍綺詩告訴記者,“我先生會説,‘親愛的我真為你驕傲’,然後把我的書擺在他辦公室最顯眼的位置;而我媽媽會悄悄把書送給她的所有朋友”。

  中國文化的局外人

  伍綺詩5歲時第一次跟父母回香港探親,10歲時第一次踏上中國大陸的土地,她去過北京、西安和父親的祖籍臺山,但她最近一次去中國是1991年的事。

  “中國有很多歷史古跡讓我著迷,美國的東西一般二三百年就算很古老了,中國很多東西都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文化中有些東西也是我馬上就有共鳴的,比如他們給人東西的時候都是雙手遞過來,我可以很自然地接受這些東西,但我不想假裝我懂中國文化,因為我仍然是個局外人。”她説。

  當談起中國的崛起和因此帶來的中美關係的變化時,伍綺詩的謹慎措辭似乎反映出了她對自己認同和歸屬的內心定位。“我希望他們,不,應該説我們,能夠增加相互之間的理解,現在中美誤解太多,我對此很擔心。”她説。

  也因為如此,伍綺詩對像譚恩美這樣老一代美國華人作家的作品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興趣。“我讀譚恩美只是因為我媽媽喜歡讀她的書。我是美國人,同時我是個華裔美國人,我為此而自豪。”她説。

  不過,伍綺詩並不覺得自己的身份認同或者中美不同的國情會影響到中國讀者對《無聲告白》的理解。

  在這本書的最後3章,故事裏的不同人物多次發出同樣的追問:事情是怎麼弄到這般田地的?伍綺詩對此給出的答案是:“不管外在環境如何,家庭成員之間必須開誠佈公的溝通,否則就會出問題。不論是什麼族裔或者什麼國家的家庭都是如此。其實,中美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大家都在猜對方在想什麼,其實多一點開放,多一點交流和互動才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原載《中國新聞週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