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畜牧業以三變求“三保”

  • 發佈時間:2015-08-26 06:28:4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測算,今後一段時期我國每天至少要消耗2.3億公斤肉、8000萬公斤禽蛋、1億公斤牛奶,我國畜牧業保供給壓力較大。同時,畜牧業快速發展,一些地區呈現污染加重、生態惡化的趨勢。受生産成本上升、比較效益下降和疫病風險、市場風險的影響,畜禽養殖波動加大。面對諸多壓力,畜牧業需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需要在發展中求變。

  目前,我國豬價呈持續攀升走勢。據農業部監測,全國480個集貿市場活豬價格已連續上漲20周。全國4000個生豬養殖村生豬存欄已連續9個月環比下降,處於2008年以來最低水準。當前,我國農業保供給、保生態、保效益的壓力越來越大,畜牧業尤其如此。畜牧業轉型升級面臨的挑戰日益複雜,迫切要求不斷創新,通過優化區域佈局、發力種養結合、打造全産業鏈等措施來發展現代畜牧業。

  保供給 優化區域佈局

  從“吃肉等過節”到“肉盤子”極大豐盛,這是老百姓的真實感受。從家庭副業到成為佔農業三分之一的大産業,是畜牧業自身發展的真實反應。農業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畜牧業年産值超過2.9萬億元,每人平均肉類佔有量近64公斤,目前,直接從事畜禽養殖的收入佔家庭農業經營現金收入的六分之一。

  目前,我國每人平均動物蛋白日攝取量33克,雖超過了世界平均水準,但仍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今後每年新增肉類需求超過80萬噸;我國每人平均奶類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準的1/3,不到亞洲平均水準的一半,而進口奶類折算成生鮮乳後佔國內消費量的三分之一;牛羊肉消費需求快速上升,12年間增長60%,但生産能力不足,供求矛盾突出,“牛魔王”、“羊貴妃”等多次出現。據測算,今後一段時期我國每天至少要消耗2.3億公斤肉、8000萬公斤禽蛋、1億公斤牛奶。

  要滿足如此大的消費量,最根本的是要維持基礎母畜的存欄量,保護農牧民養殖母畜的積極性。去年以來,農業部和財政部實施了肉牛基礎母畜擴群補貼,收到了良好效果。為加快提升畜牧業産能,我國正在做大做強良種繁育體系,逐步減少對進口種畜禽的依賴,著力轉變粗放的畜禽養殖方式,推廣和普及先進適用的飼養管理技術,爭取在畜禽種業自主創新、標準化飼養管理、動物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更重要的是,畜牧業要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優化區域佈局。”在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看來,我國北方每人平均土地面積大,發展家庭牧場有條件;南方人多地少,要依靠龍頭企業,發展養殖大戶。家禽生豬産業化程度高,要推進工廠化集約養殖。牛羊生産週期長,則可通過分戶繁育、集中育肥模式,讓加工企業發揮更大的帶動作用。

  按照有關規劃,畜牧業區域佈局優化穩步推進。北方牧區,是重要的生態屏障,要堅持生産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基本方針,通過轉變生産經營方式,加快牛羊品種改良,提高生産效率。傳統農區,養殖技術普及程度高,但部分地區養殖密度過大,要加快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推進糧食就地過腹轉化,實現糧倉變肉庫。農牧交錯帶,既有充裕的秸稈資源,又有一定的放牧條件,要合理調整種植結構,種養結合,帶動半牧區牲畜繁育和農區架子牛羊育肥,促進牛羊産業發展。

  保生態 發力種養結合

  隨著畜牧業快速發展,一些地區呈現污染加重、生態惡化的趨勢。有的農區糞污隨意排放,造成面源污染;有的牧區超載過牧,帶來草原退化、沙化、鹼化。據統計,全國每年産生30億噸畜禽糞便,有效處理率卻不到50%;退化、沙化、鹼化草原面積近20億畝。

  面對養殖業面源污染日益加重的現實,有關法律法規也加快制訂修訂。2014年1月,我國首部農業農村環保行政法規《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開始施行。同年10月,國辦發佈了《關於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的意見》。2015年,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開始施行。這些都提高了畜禽産業的準入門檻,人們意識到,以往粗放式的邊生産、邊污染的路子行不通了。

  “要大力推行種養結合的迴圈農業,打通種養業協調發展通道,促進迴圈利用、變廢為寶,既解決畜禽‘吃’的飼料問題,又解決‘排’的糞尿問題。”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説,要按照農牧結合、種養平衡的原則,堅持科學佈局畜禽養殖,該減的減到位,該禁的堅決禁,不超量不超限,努力實現畜禽養殖與環境容量相匹配。推進清潔養殖,推動規模養殖場加快完善糞污處理利用設施,推廣清潔生産工藝和精準飼料配方技術,最大限度減少糞污産生量。

  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王衍亮認為,一方面要統籌考慮環境承載力及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要求,推廣有機肥還田利用,促進農牧迴圈發展,研究採取扶持政策,鼓勵企業投資有機肥生産。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標準化規模養殖,支援規模化養殖場(區)配套建設畜禽糞污處理設施,搞好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在種養密度較高的地區建設集中處理中心,探索規模養殖糞污的第三方治理與綜合利用機制。

  保效益 打造全産業鏈

  我國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小,種植業受經營規模的限制明顯。相對而言,畜牧業資本密集程度更高,技術集約化優勢更明顯,在經營規模上更容易突破。專家認為,當前畜牧業存在的問題,大多要靠推動分散養殖向規模養殖轉變來解決。

  以奶業為例,近年來,我國奶業出現奶荒、奶剩交替發生的現象。2013年奶源緊張時,一些乳品企業爭搶奶源,抬高奶價。2014年奶源過剩時,又壓級壓價、拒收限收。業內認為,我國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脫節,乳品企業只管加工,掌控生鮮乳的收購權和定價權,奶農只養牛,處於弱勢地位。乳品加工企業與奶農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是造成上述波動的重要因素。

  畜牧産業鏈條長,涉及種養加銷等多個環節,建設現代畜牧業,要在前伸後延、流通加工、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發力。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兼併、合資、聯營等多種方式,鼓勵企業向養殖、種植、加工縱深發展。“牛奶生鮮易腐,奶業最應該實行一體化經營。各地要大力培育奶業新型經營主體,健全乳品企業與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提高組織化程度。”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説。

  飼草料佔養殖成本的70%,是畜牧業的上游。沒有優質飼草料,牛羊養殖水準上不去,生産成本降不下來,産業不可能發展好。過去,我國對飼草業重視不足。今後要面向整個國土資源,統籌發展天然草原和人工種草。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説,天然牧草是最經濟的飼料來源,要保護草原生態,以草定畜,同時,也要抓好人工種草。這幾年,內蒙古、寧夏等地在天然草原上種植燕麥草、苜蓿等,有效增加了飼草料。今年,中央財政專門安排7.2億元資金,支援有條件的省份建設一批標準化牧草生産基地。

  “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山東省畜牧獸醫局高級畜牧師李守遠説,畜牧業是廣大牧民就業增收的主渠道,但受生産成本上升、比較效益下降和疫病風險、市場風險的影響,畜禽養殖波動加大。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畜牧業養殖成本增加了近40%,許多養殖戶增産不增收。2013年的H7N9疫情使家禽業遭受重創,損失過千億元。生豬價格連續3年低迷,2014年每頭肥豬虧損110元。

  當前,畜牧業保險覆蓋面還不夠,畜牧市場調控辦法也有限。新形勢下如何把畜禽養殖的市場風險降到最低?農業部總畜牧師王智才認為,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針對生豬、奶牛等主要畜産品,制定防止生産和價格大幅波動調控預案,完善臨時收儲等市場調控措施。開展生豬目標價格保險試點,爭取在生豬大縣儘快推廣實施。在實施好生豬、奶牛政策性保險的基礎上,逐步開展肉牛肉羊的政策性保險試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