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誰製造和擠爆了泡沫

  • 發佈時間:2015-08-26 02:31:14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繼上週五的一場血洗後,全球股市週一繼續大跌,堪稱“黑色星期一”,週二週邊股市好轉,但中國A股跌破3000點關口;與此同時,流動性不斷從新興市場最為集中的亞洲金融市場蒸發。有人認為這最像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也有人認為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再現,也有人將目光放到了1929年。那麼,這場全球性股災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誰是泡沫的製造者?什麼引爆了泡沫?這會否演變成金融危機呢?投資者該如何配置自己的資産?

  1 泡沫來自哪?

  8月25日,滬深股市延續上一交易日的頹勢,儘管盤中一度出現反彈,但最終仍拉下一條長長的下影線。全球多國股市也與A股一樣,呈現降字調。有分析指出,泡沫正在破裂,那麼,誰是泡沫的製造者?什麼擠破了這一泡沫?

  美聯儲加息,資金回流美國

  25日東京股市盤面膠著,日經225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收盤時比前一個交易日大跌3.96%,失守18000點關口。近日以來,中國台灣、南韓、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股市下跌。

  國泰君安宏觀分析師任澤平、張慶昌在研報中分析稱,這輪全球股市暴跌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全球資金回流美國,新興市場貨幣現貶值潮;中國8月財新PMI值創2009年3月以來新低,經濟進一步下滑。

  同時,國泰君安指出,本輪全球股市暴跌的根本原因是只刺激不改革。次貸危機後,各國主要依靠貨幣和財政刺激,改革力度有限。現在美元進入強勢週期,但各國經濟復蘇進程和貨幣政策週期不在一個軌道上,歷史上美國貨幣政策收緊是引發多次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同時,來自中國的需求持續下滑,目前尚沒有哪個經濟體能夠彌補中國帶來的全球需求缺口。

  美聯儲量化寬鬆製造的泡沫破裂

  對於此輪全球股市出現的暴跌狀況,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表示,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以後的量化寬鬆,其實又製造了一次泡沫,因為它的經濟沒有怎麼復蘇,但道瓊斯指數衝上了16000點,這顯然是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的泡沫。

  而現在泡沫正在破滅。

  “所以這次下跌,包括全世界的股市,估計都受到美國市場調整的影響,中國當然也是一樣。美國最新一輪的全球化推動的是金融自由化,所以全球金融市場按照美國的模式發展,最後都互相影響。”左小蕾表示。

  也有分析認為,放眼全球,中國並非此輪全球股市暴跌的主因,各國經濟都面臨或多或少的下行壓力。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則認為,股市漲跌很正常,各個國家之間的傳染性效應也比較強。

  對於股民關心的暴跌會不會持續的問題,郭田勇表示:“會不會持續很難講。但從理論上講,這種暴跌是帶有恐慌性質的,包括國際上的暴跌和中國的暴跌,應該是短時期內的一種偶發性情況,不會持續暴跌。”

  2 金融危機來了嗎?

  回溯:和1997年不可同日而語

  從盤面上來看,東亞地區在週一的全球性股災當中表現最為慘澹。

  除了中國A股大跌8.49%,創8年最大跌幅外,日經225指數早盤一度跌破19000點,創5個月新低;澳洲股市下跌2.7%,恒生指數暴跌5%,有聲音稱,亞洲金融危機將要再次捲土重來。

  不過,多位分析人士近日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本輪全球性股災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不可同日而語。

  方正證券策略統籌、高級研究員胡國鵬認為,目前東亞新興市場外債沉重、外匯儲備少等困境都已經發生很大改善,和1997年情況完全不同。

  方正證券發佈研報稱,亞洲金融危機對新興市場的衝擊最關鍵的一點是“外債”。目前看,新興市場確實存在流出壓力,但具備非常龐大的外匯儲備,且存款準備金率仍然處於非常高的水準,之前起到蓄水池的作用,衝擊應該不會造成致命問題。

  IMF數據顯示,新興市場外儲已經出現連續三個季度下滑,從2014年二季度的8.06萬億美元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7.5萬億美元,但仍然遠遠高於1997年前後的數據。

  週二行情印證了上述預測,亞洲股市普遍上揚。

  根源: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不足

  蘭格經濟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陳克新表示,本次全球性股災反映出目前全球經濟基本面不佳的現實狀況。不光是中國,美國、歐洲多國和日本目前普遍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實體經濟缺乏有力支撐,PMI數據普遍慘澹。

  “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都在採取量化寬鬆,中國也在加碼寬鬆政策,但要注意的是,注入流動性的確重要,但不是萬能的。正是因為資金未能流入到實體經濟,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市場現在才會再次出現的大跌”,陳克新説。

  IMF最新版《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3%,與2015年4月《世界經濟展望》的預測相比下調了0.2個百分點。

  IMF指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經濟增長僅為2.2%,其減緩程度超過預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國的意外産出收縮,並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産生了溢出效應。

  對於本輪全球性股災,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團隊已有預測。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朱振鑫認為,從全球經濟角度看,近期新興國家貨幣貶值和市場調整不是孤立事件,這都是金融危機第三波激起的漣漪。

  民生證券研究院早前的一篇論文認為,第一波是華爾街銀行業危機;第二波是歐元區債務危機;現在新興市場面臨第三波危機,隨著美聯儲加息,過度依賴外需和外資的新興市場面臨考驗。

  展望:美聯儲加息或延後,全球市場將上行

  分析認為,在全球性股災衝擊下,美聯儲的9月加息計劃也可能延遲。

  美聯儲內部的“鷹派”、亞特蘭大聯儲主席洛克哈特週一表示,他仍然預期美聯儲會在未來數月內提升短期利率,儘管他承認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正面臨一些壓力。

  相對於此前一直支援9月加息的表態,本次言論對加息時間含糊其詞,暗示美聯儲在加息問題上越來越謹慎。

  “本輪股災給美聯儲提了一個警告,在9月加息是不合時宜的,不僅會導致資本市場的災難,還會加劇實體經濟上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個人預計美聯儲加息可能會推遲到今年年底乃至明年上半年”,陳克新説。

  其他主要經濟體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也可能發生調整。

  陳克新認為,以中國為例,消費還未能擔當起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重擔,而投資過快的下滑了,當前屬於青黃不接的形勢;為了扭轉經濟下行趨勢,決策層必須加快促進投資增長,比如城市管道設施建設、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3 股市大跌如何配置你的資産

  除了滬深股市延續頹勢,日本股市也在持續下跌。而黃金沒能延續24日的上漲,有所回落。那麼,在花樣繁多的國際資産中,如何配置資産才能實現保值增值?

  世元金行高級研究員肖磊分析稱,隨著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加大,A股市場震蕩加劇,投資者要轉變只盯住國內證券市場的觀念,將視野放置到全球,進行資産的多樣化配置,首推外匯和黃金資産。

  手握多國貨幣抗波動

  從具體操作層面,短期來看,肖磊建議投資者可以通過將手中的人民幣置換成多種貨幣來平衡匯率風險。從長期來看,則可以通過配置黃金資産來抵抗通貨膨脹壓力。

  8月25日,人民幣對美元下跌的消息再度傳來。8月2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987,較前一交易日中間價6.3862貶值125個點。

  肖磊據此分析稱,如今全球通縮率不高,加之證券市場暴跌會導致資産的流動性匱乏,因此持有現金是最好的選擇。對於手中持有大量現金資産的投資者來説,應考慮將人民幣換成不同貨幣,例如英鎊、歐元、日元、瑞郎、美元,貨幣資産隨著匯率波動,多樣化的貨幣資産配置能在匯率起伏中此消彼長,不至於讓持有的現金有大的虧損。

  長期持有黃金可避險

  8月25日,中國股市跌破了3000點,重回“2時代”。與股市大起大落形成反差的是黃金的相對穩定性,肖磊分析稱,近兩周國際金價漲幅在5%左右,逆勢上漲,體現了避險作用。

  肖磊認為,黃金資産的更大優勢在於,長期持有可以抵抗通貨膨脹,實現資産的保值增值。長遠來看,越是通脹環境下,黃金的避險功能越會凸顯。

  大宗商品中,原油、農産品價格也有上漲的機會。但在此關口,肖磊並不推薦進行原油操作,一是期貨交易門檻較高、風險較大,二是原油等産品受經濟影響較大,而黃金除了具有商品屬性還具有金融屬性。股市的波動反而會帶來避險情緒,推升金價,實現風險對衝。

  全球股市殺跌動能有限

  本次大跌和人民幣貶值預期下資金快速離場有關

  近日,全球股市震蕩,A股更是連續暴跌,千股跌停成為常態,那麼全球股市震蕩甚至暴跌背後的原因在哪?未來資本市場將如何演變?

  上投摩根健康品質生活基金的基金經理張飛認為,人民幣貶值預期,導致資金快速離場。

  張飛表示,過去外資進入中國不僅能獲得投資回報,還有人民幣升值的收益。而現在投資者認為人民幣還存在進一步貶值空間,侵蝕利潤,所以選擇逃離。

  對於後市,張飛認為,這次大跌是由整個國際金融市場的匯率變化以及美聯儲加息預期等因素綜合造成,目前來看市場的反應已經差不多了。從基金行業的數據來看,根據券商的倉位監測,現在私募總體保持輕倉,很多公募偏股基金也已經接近倉位法規允許的最低倉位附近,未來繼續大幅殺跌的動能有限。

  上投摩根還認為,此次中國央行降準和降息政策的出臺在當前的經濟和流動性環境下都是必需的。同時A股市場在上周出現放量下跌,政策出臺將利好股市,同時我們也期待“一行三會”等政府監管部門後續的其他市場及經濟政策出臺。

  麥格理集團則認為,中國整體經濟已開始走出谷底;沒有證據顯示中國的庫存增加;中國長期經濟增長會穩定下降。

  法興銀行和高盛仍然看好中國股市。高盛仍維持了對中國大陸股票的增持評級。

  而摩根大通策略師在報告中稱,中國經濟減速對美國經濟活動的影響應該比較有限,美國股市不太可能展開深度調整;但鋻於全球風險猶存且技術指標惡化程度加重,短期內仍保持謹慎。

  日本經濟大臣甘利明表示,日本和美國經濟基本面穩健,整體而言日本經濟持續溫和復蘇趨勢。需對全球股市下跌作出冷靜應對。

  對於中國的A股未來走勢,張飛認為,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理由就是看好政府改革的決心,如果這次改革有超預期或符合預期的話,那麼中國經濟將會釋放出巨大的活力。當然從目前來看,這個因素還具有不確定性,我們還需要觀察三季度的經濟數據是否能證明經濟已經見底企穩。如果經濟數據有回升,或者政府改革的力度超預期,那麼市場或將震蕩向上。整體而言,今年下半年的行情或是震蕩為主,但長期來看改革是最大的利好因素。

  ■ 全球機構看市

  摩根大通:美國股市不太可能展開深度調整;美股大跌之後抄底機會出現。將標準普爾500指數2015年底目標從2250下調至2150。

  高盛:維持對中國大陸股票的增持評級。

  日本經濟大臣甘利明:需對全球股市下跌作出冷靜應對;日本和美國經濟基本面穩健。

  新加坡銀行:若不遏制新興市場資金外流,則全球面臨衰退風險。

  法興銀行:仍看好中國股市的長線。

  上投摩根:此次降準和降息政策的出臺在當前的經濟和流動性環境下都是必需的。同時A股市場在上周出現放量下跌,政策出臺將利好股市,同時我們也期待“一行三會”等政府監管部門後續的其他市場及經濟政策出臺。

  野村:中國放鬆政策可能會推高人民幣貶值預期。

  匯豐:中國有可能進一步下調利率;預料再降準100個基點。

  麥格理:中國降準和降息有助於支撐經濟增長與信心,但不太可能導致亞洲貨幣持續上漲。中國實際利率仍然很高,流動性仍相對緊張。

  必和必拓:中國整體經濟已開始走出谷底;沒有證據顯示中國的庫存增加;中國長期經濟增長會穩定下降。

  廣發銀行:中國“雙降”不排除預期兌現債市拋盤增加。

  國泰君安:中國“雙降”旨在避免系統風險;寬鬆預期或持續助推債牛。

  □新京報記者 劉素宏 趙毅波 陳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