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網際網路個人徵信“箭已在弦” 個人隱私安全存憂

  • 發佈時間:2015-08-20 14:3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北京8月20日電 (陳溯)與眾多網際網路衍生品一樣,網際網路個人徵信平臺從在中國上線伊始就備受關注。有人寄予厚望,認為這是傳統徵信系統的有利補充;也有不少人猶疑不決,唯恐更加透明的網際網路會令個人隱私安全存憂。

  目前,通過“信用分”描述個人信用水準是網上徵信平臺比較常見的做法。信用分數主要通過用戶的電商交易數據、社交數據和金融數據綜合評估得出,根據信用分的不同,用戶可以享受不同等級的服務。

  畢業剛一年、目前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鄧昭豪屬於“支援派”:“網際網路平臺比傳統平臺更方便,在傳統徵信平臺,我無法實時跟蹤自己的信用情況。”儘管網上個人徵信平臺尚處於起步階段,但他表示,隨著個人徵信平臺接入的服務越來越多,相信“信用分”將與生活各個領域密切相關。

  不過,資訊安全一直是網際網路的軟肋,這也成為不少人質疑網際網路徵信平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教于一所師範大學的“80後”郭嘉並不信任網上徵信平臺。“徵信本來就依賴信用,但網際網路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可信,我更信賴傳統徵信系統。”

  供職于通訊産品企業的黃文泳也表示了同樣的看法:“我擔心洩露隱私,不會把個人資訊給徵信平臺。”

  針對民眾對個人隱私安全的擔憂,“芝麻信用”首席數據科學家俞吳傑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用戶的個人數據並不存在於信用平臺裏,只有經過用戶自主發起和許可之後,才會從各大數據源調用數據。另外,信用評估環節會進行“數據脫敏”,即根據法律的規定將涉及個人隱私的數據自動篩除。

  另外,他建議,在移動互聯時代,公眾更應注意保護自身隱私,不要輕易在陌生的平臺上洩露重要資訊,不要輕易使用陌生的免費Wi-Fi。

  所謂“數據脫敏”,指的是通過加強數據、文檔安全管理,建立資訊資産分類分級保護機制,完善敏感資訊存儲和傳輸等高風險環節控制措施等方式,嚴防個人賬戶資訊等敏感數據洩露。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首先要做的是制定方向性文件,對網際網路徵信公司進行法律上的定位,明確經營規則和秩序。

  郭田勇指出,“如果能夠做好‘數據脫敏’工作,徵信系統就可以更廣泛地採集數據,未來一定要做好‘數據脫敏’工作”。

  今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支援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徵信業對民間資本開放也成為一大趨勢。據悉,中國首批個人徵信牌照將於近期發放,多家個人徵信機構有望獲得開業牌照。(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