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人口持續增加,TOD模式是解決方案
- 發佈時間:2015-08-20 03:34:33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趙翰露
城鎮化是過去幾年全球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聯合國統計,到2050年,全球大概62億人口會從農村搬到城市裏。這個增長主要是因為人口多的發展中國家,像中國、印度,選擇搬到城市的人越來越多。
城市越大,吸引力越強。吸引力越強,人口增加就更多,對於交通、學校、醫療各方面會有怎樣的要求?像上海,大家知道,人口密度已經非常高。如果人口繼續不斷增加,我們用什麼方法解決問題?
來聽聽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副主席呂慶耀怎麼説。
洛杉磯“攤大餅”在中國行不通
1920年代到1930年代,建築學家柯布西耶提出了“明日之城”的概念。在“明日之城”中,人們都居住在郊區的低密度住宅裏,汽車取代公共交通,成為人們出行的主要方式。典型的例子是美國洛杉磯,城市以“攤大餅”的形式,建造低矮別墅,很少有高樓大廈,越擴越大。
這個模式搬到國內會變成什麼情況?中國境內大城市的人口數量遠勝於洛杉磯,採取這樣的模式,導致的城市擁堵也將比洛杉磯更嚴重。按照中國的密度人口,以洛杉磯的模式繼續發展下去,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同時,洛杉磯的每人平均汽油能源消耗量是比較高的,相比之下,中國香港是全球大城市中每人平均汽油消耗量最低的地方。
這有賴於香港的TOD模式。香港有大型的地鐵交通樞紐,已經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方式。人們住在地鐵線旁,可以很快從A點坐車到B點。這同樣也節省了人們的時間——相比住在洛杉磯的美國人,因為交通的便捷,香港人每天可以多享受3小時閒暇。
TOD模式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對上海來説,香港郊區新市鎮的建設,非常具有借鑒意義。一是通過便捷的公共交通線,使得在市中心上班的人群就算是住在郊區,也不用每天花太長的通勤時間;二是通過混合用途,高度密集的地鐵上蓋物業開發,為郊區生活創造與市中心無異的商業、教育、文化等公共配套設施,讓住在郊區的居民可以就在自己住的地方找到日常所需,而不一定要到市中心去。
這種開發在疏解市中心人口的同時,還可以有效限制城市用地的無序蔓延,保護生態綠地和大量可親近自然的休閒度假場所。上海目前城市用地的蔓延趨勢還是比較明顯的,郊區生態環境也面臨著風險,因此發展TOD這種集約化的空間形式,對平衡人口增長和生態保護來説,對上海是有意義的。
正在建設的莘莊地鐵上蓋項目,正是TOD模式的集中體現。莘莊上蓋TODTOWN相當於一個“小型城市”,包含高低層住宅、酒店式公寓、辦公大樓、星級酒店和大型商場;同時也有各種公共設施,包括空中花園、博物館、娛樂中心、幼兒園等。TODTOWN的交通規劃又能梳理莘莊站的交通功能:人行綠化平臺連接南北廣場,縮短步行距離;人車分流後,區域的交通網路效率也得以改善。
實際上,TOD發展模式不只是國內需要、一線城市需要,倫敦、紐約、香港都有這些問題,全球範圍內,TOD模式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
已建成的市區也可用TOD開發
對於人口密度高、已經建成的市區,中國香港和東京也有一些TOD的建設經驗可供上海參考。
比如港鐵在香港灣仔站的囍匯項目,就是以小規模的項目逐步改善地鐵站與周邊公共空間、建築的關係,逐步優化設施佈局。通過“囍匯”這一住宅項目,為密集的城區重塑了一條商業步行街,保留了原來“囍帖街”的特色;並將另一條街道上的垃圾站納入建築內部,拓寬人行空間。這種漸進式的再開發,可以用相對較小的投資和較短的時間,得到TOD模式的好處,對周邊城區的影響也相對可控。
日本東京的六本木新城,則是結合地鐵站的建設,將原有舊城進行成片的更新再開發。六本木新城在辦公大樓中引入藝術展覽空間、建設地面戶外花園,大大改變了舊城的形象和功能。這種模式有利於形成整體性的空間環境和綜合性的功能組合,並顯著改觀城市的景觀和空間,但需要大量一次性的投資,開發過程也比較長。
還想強調,這些TOD的開發不應該僅僅只考慮商業和住宅,還應該包括學校、文化和社會服務設施,才能為居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而在舊城區的更新再開發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歷史建築的保護和歷史文化要素的保留,這點在香港以前的開發中做得不夠,造成很多遺憾,最近才逐漸成為共識,希望上海在現有新天地等成功案例的基礎上能做得更好。
本版製圖 鈺珹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