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膾炙人口經久不衰

  • 發佈時間:2015-08-20 02:31:2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新華社太原8月18日電(記者王卓倫)“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70多年過去了,這曲膾炙人口的《遊擊隊之歌》一響起,遊擊戰士們巧妙、靈活地與敵人週旋,伺機消滅敵人的形象仍然生動地浮現在人們眼前。

  1937年9月,八路軍115師在山西大同平型關附近伏擊日本軍隊並取得抗日首勝的戰鬥,打破了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舉國抗日信心大增。同時,八路軍進一步明確了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這一戰略方針的重要意義。

  幾個月後,115師主力343旅駐紮在山西省洪洞縣白石村溫家大院。而恰好此時,由賀綠汀等文化名人組成的“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劇一隊”輾轉來到了山西抗日前線。到白石村一帶慰問演出時,賀綠汀聽取了343旅政委肖華對平型關大捷的生動描述,對八路軍遊擊戰法産生了濃厚興趣。

  於是,創作靈感被激發的賀綠汀,在1937年寒冬的白石村溫家大院一間瓦房內,一夜之間連詞帶曲寫下了這首振奮人心的歌曲。這首歌不僅準確刻畫出遊擊隊員機智、靈活的英雄形象,其歌詞也接近八路軍的遊擊戰法,用音樂的形式為遊擊戰作了一個形象注腳。

  此後,《遊擊隊之歌》以其簡單明快的歌詞、朗朗上口的曲調,迅速傳遍山西各抗日民主根據地,進而傳遍全國各抗日戰場,成為八路軍戰士們苦中作樂的精神力量。

  14歲參軍、如今已經90歲高齡的老八路趙紀勳説:“戰鬥很殘酷,戰士們的生活也很苦。悄悄哼唱抗日歌曲,是我們寶貴的精神生活。”

  “有時自己哼唱,有時指導員或者文藝幹事帶領戰士們一起唱。不過不能聲音太大,以免暴露行蹤。”耄耋之年的趙紀勳唱起70多年前的歌曲,依然鏗鏘有力、充滿激情,好像回到戰場一樣。

  以《遊擊隊之歌》為代表的抗日歌曲,許多都誕生於戰場一線,是抗日軍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鼓舞了八路軍的士氣,也促進了軍民團結,在軍營和群眾中廣為流傳。

  “這樣優秀的經典,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應該一直傳承下去,唱響在一代代人心中。”山西省軍區軍史志副主編牛惠玉説。極富感染力的《遊擊隊之歌》,不僅成為抗日戰爭崢嶸歲月的永恒印記,更唱出了機智勇敢、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奮勇前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