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沙地重現蔥蘢

  • 發佈時間:2015-08-20 02:31:2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崔麗文/圖

  新合屯,在吉林省西部的通榆縣同發鄉,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這裡曾是水草豐美的科爾沁草原,也曾一度寸草不生、黃沙瀰漫;又因為一個人的到來而重現生機、滿目蔥蘢。15年來,萬平和家人、鄉親、3600多名志願者一起,把這裡1500畝沙地變成了綠洲,同時,也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種子”播撒到人們心中。

  90多歲的老父親給了他第一筆捐助

  1999年,萬平特意回到曾在這裡度過6年插隊生活的通榆。于己有恩的老鄉大都故去了,更令他傷心的是:幾十年過去,到處黃沙肆虐,新合屯西邊一米多高的流動沙丘已翻滾到鄉親們房後。“沒有鄉親們對我的照顧,我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農村怎麼活下去?我要治沙,我要幫鄉親們改變生活環境!”

  “這裡是全縣環境最惡劣、條件最艱苦、經濟最落後的地方,老萬你可想好了!”時任縣長不無擔憂。2000年6月,47歲的萬平毅然辭掉了長山熱電廠環保工程師的工作,帶著自己的全部資金共30多萬元來到新合屯,和縣裏簽訂了1500畝沙地的25年承包合同。

  “科爾沁沙地萬平生態示範區”的牌子戳進滿目蒼涼的沙地,萬平用木桿升起了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治沙開始了。來看他的妻子白麗華看到萬平手上、腳上的血泡和深深凹陷進去的指甲,再也按捺不住了,第二天就回城辦理好退休手續。“我雖然不知道萬平最終會把這片沙丘地改變成什麼樣,但是我心疼他,要陪在他身邊。”

  剛把房子蓋好,萬平83歲的老母親突然在長春發病離開人世,留下遺言:“二兒子治沙太累太苦,我就埋在他那兒陪他吧!”那一天是2001年1月6日,萬平還在看護示範區。

  沙地高低起伏,沿5500多米長的圍欄走一圈就要一個多小時。栽樹種草、鋪設灌溉滴管、防範散放的牛羊、與前來打獵的牧民交涉……萬平身心交瘁,著急上火,嘴上的水泡此伏彼起。資金沒了,只好借了40萬元高利貸。90多歲的老父親給了他第一筆捐助,説:“他走的是正道,我支援他。”後來,萬平和示範區屢獲國際、國內各類環保獎項,所得獎金終於還清了高利貸。

  2006年,遠在寧波的女兒萬曉白和女婿辭去教師工作,帶著剛滿1歲的孩子,來到父母身邊,開始全職幫助父親治沙。

  “如果沒有萬平,屯子早就被沙子埋了。”生態環境的改變讓村民們對萬平的行為伸出了大拇指,漸漸地,很多鄉親到示範區幫著挖坑、栽樹,安排一批又一批來這裡的志願者在自己家裏住。時至今日,示範區內植被覆蓋率已達100%,植物種類百種以上,動物更有數十種之多,流動沙丘已經固定。

  沙地上也能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筐熬一鍋”是當地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萬平想:沒有經濟收益、生存保障,百姓不會放棄原有廣種薄收的耕種模式。“只能用小塊土地上的高效益,來解放更多沙地恢復植被。”只要有時間,萬平就走村串戶,講荒漠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講示範區裏的植物動物,講如何治沙致富,擺脫人與自然爭資源的狀況。

  “同發同發十年九旱,老萬老萬幹賠不賺。”他領農民種過綠豆、香菇,由於品種、資金等原因,均告失敗。不死心的萬平請來專家,考察結果是:這裡的沙地及氣候適宜種植釀酒山葡萄,1畝葡萄收益相當於10多畝雜糧。萬平想帶農民一起幹,但他扔錢栽樹種草不見收益,鄉親們懷疑他。他挨門逐戶地説服,最後11戶鄉親答應試試。

  2003年春天,萬平用雙肩從哈爾濱扛回了寶貴的葡萄苗,又請來了葡萄種植能人傳授種植技術和經驗。

  好事多磨。2005年一場雹災,讓收成毀於一旦;2006年,葡萄行情大跌,萬平只好高於市場價收購農民手中的葡萄。

  2008年,葡萄終於在青島釀成了科爾沁沙地幹紅葡萄酒,每瓶售價300元。2009年,開始有更多鄉親種葡萄,示範區內葡萄達到了2萬株。萬平以為自己握住了成功的鑰匙,可2010年,當地開工的風電項目卻擊碎了他的希望。葡萄進入豐産期,風電集電架設在了葡萄園當中,半數葡萄被毀。

  “我認準的事,一定要做下去!”萬平不服輸。2013年開始,他讓鄉親們試種綠色玉米,用綠色玉米在示範區餵養草原生態雞,並有償有序放牧牛羊。每只生態雞能賣到80元,放牧牛羊也讓屯子有了集體收入。前不久,又有公司預付了擴建雞舍和配套設施的資金,萬平終於可以帶領鄉親們大幹一場了。

  治理心靈的沙化更為重要

  “我們在治理土地的沙化,其實我們更是在治理人類心靈的沙化。因為環境是人破壞的,如果不治理好人類心靈的沙化,土地的沙化永遠也治理不好。”這是萬平常説的一句話。從2003年9月起,萬平志願擔任同發鄉中學環保教師,在初一年級開設環境教育課,他自己編寫環保教材,規劃教學方案。他領著孩子們去看他們父輩耕種的土地如何被黃沙掩埋,看牛羊踐踏啃噬的草甸如何一片片地消失……這些孩子的“畢業證”很特別,是他們交給萬老師的一份保證書或一篇小作文,用稚嫩的筆觸書寫著他們的猛醒和決心。

  為獲得更多志願者和資金支援,萬平父女倆註冊成立了通榆縣環保志願者協會,這是吉林省第一家民間環保公益組織。全國2000多個縣(市)的3600多名大學生志願者陸續來到這裡,200余所高校先後確定示範區為志願服務、生態環保教育實踐基地,日本、南韓、俄羅斯等國志願者也陸續走進示範區……志願者“走進來”,萬平也應約“走出去”,到全國各地的高校、中小學講述環保體會。

  現在,萬平父女倆正和志願者一起,帶著鄉親們,在示範區周圍流轉沙地做第二塊科爾沁生態示範區。他們在眾籌網上發起了“駐綠科爾沁:一角錢換一平方米草原計劃”,成功籌得資金10多萬元。

  “在有生之年,再做出40個示範區,同時帶動幾代人治沙,那時,科爾沁沙地將變回茫茫草原,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絕美風光。”62歲的萬平,講起話來依然是多年在空曠沙地養成的高嗓門,“這,就是我們的理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