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英校長協會秘書長點BBC硬傷 未展現中國教育特點

  • 發佈時間:2015-08-12 16:5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BBC二台這一紀錄片首播引發關注的同時,爭議聲近來甚囂塵上。而其第二集于北京時間今天淩晨4點播出。中國老師繼續與英國學生“鬥智鬥勇”。

  最新一集的紀錄片中,英國學生的行為越來越“囂張”,中國老師則依舊艱難維持著秩序。博航特的校領導們決定介入,“此刻我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個中式學校辦不下去。”校長説。

  這一旨在探究中國式教育的研究項目由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和BBC合作。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史蒂文·考恩接受《法制晚報》記者採訪時稱,最初的想法緣自對中國式教育系統的成功抱有很大的興趣。不過,BBC的這個節目卻讓人“非常失望”。

  今晨,英國全國校長協會中學教育委員會秘書長羅博·坎貝爾接受法晚記者採訪時表示,該紀錄片沒有將中國教育的主要特點和其可能帶給英國教育改變的可能性表達出來,這也是它的一個硬傷。

  權威解讀

  BBC紀錄片有硬傷並未展現中國教育特點

  法晚:BBC這一節目在中國引發熱議,不少人認為BBC是在刻意炒作,對此你怎麼看?

  坎貝爾:就紀錄片本身來説,想要博得觀眾的心,看點就在於這中國、英國這兩個風格迥異的教育體系因矛盾所激起的火花。但紀錄片本身過度地渲染了學生的各種行為,以及他們對於中國式教育的不解以及抗拒,誇大了師生衝突、大肆宣傳以及比較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優缺點。

  其實,進行這個實驗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它沒有將中國教育的主要特點和其可能帶給英國教育的改變的可能性表達出來,這也是該紀錄片的一個硬傷。

  法晚:中英教育反差真的如此之大?

  坎貝爾:在片中,該校的學生被描繪成對中國教育十分困惑甚至於“不屑一顧”的狀況,這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大部分英國學生的特性。一方面,可能是BBC一方過於渲染了其賣點。另一方面,也和製片方將實驗對象選擇在公立高中很有關係。

  其實在英國,私立高中和公立高中的管理制度以及學生的品質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説很多公立高中的管理就相對比較松。而在很多的私立高中裏,特別是頂級的私立高中,其管理制度相較于中國式的教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法晚:節目中學生表現是“特例”?

  坎貝爾:想要進入頂級私立高中需要通過長期的考核。這樣的考核深入于學生從小的成績、品德、甚至是家庭背景之中,所以普通學生要想進入這樣的高中是不容易的。進入這樣的學校,學校對他們的管理也是非常苛刻的,而具有良好品德、家庭教育背景的學生們也非常刻苦學習。

  而這些學生也是進入英國或者世界頂級大學的主要力量。如果製片方將試驗地址選在一所良好的私立學校,那麼觀眾所看到的一切也將會大大不同。

  法晚:為何中國式教育在英“水土不服”?

  坎貝爾:BBC這一檔節目似乎有炒作的意味,但是對於博航特中學以及整個英國的教育界來説,關於中國教育和英國教育的孰是孰非的討論對整個英國的教育問題還是非常有幫助的。

  其實,英國的教育部門對於中國的教育制度非常感興趣,也想從中吸收一部分好的經驗。但是很多時候就像是紀錄片中所反映的,中國式教育在英國發生“水土不服”的情況。

  顯而易見的是,英國教育體系希望他們的學生養成自主的學習、探索、思考的能力,並且不斷發展其他方面的技能,這也是英國教育體系主要的核心內容。但是在中國式教育當中,目前看來這並不是佔主要的部分。如果把一切知識、理念、管理模式強加於此前受英國教育的英國學生,那他們很可能會産生很大的抗拒心理。

  法晚:您對中國式教育的理解是什麼?

  坎貝爾:穿校服,做早操以及摺紙,這能讓學生更好地聽從老師的話,這樣的話,許多原本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可以在老師和學校的管理、教導下學習到很多東西。

  我對中國教育也有一定的了解,中國各個學校的教育水準並不會像英國那樣差距如此之大,中國學生的平均受教育水準很高。中國教育機構有著一條完整且強大的教育體系,它能讓中國學生的受教育程度變得更加平等,也讓學生能夠良好地跟著老師的腳步去學習知識。

  幕後揭秘

  建議大部分未被BBC採納合作大學教授很失望

  法晚: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為什麼會與BBC合作這樣一檔節目?

  考恩:啟動這個項目源於一位來自BBC的製片人,其認為這個項目能成為一個很有趣的電視節目。

  法晚:你們研究的初衷是什麼?

  考恩:英國的部長們也曾親自到中國參觀中國學校的教育模式,而我們最初的想法就是因為對中國式教育系統的成功抱有很大的興趣。

  法晚:您認同節目最終呈現的效果嗎?

  考恩:我認為BBC的這個節目把注意力太過於集中在那些對鏡頭存在有著明顯反應的學生。我很懷疑那些學生們在電視節目中的表現,和其平時在普通課程中的真實表現是否一致。

  其實,在平常的普通授課中才容易“寓教于樂”,將教育和樂趣結合。

  法晚:為什麼會心生這樣的疑問?

  考恩:對於這項電視節目我非常失望的一點,就是其對中國學校和英國學校實際情況間的比較缺少嚴肅性。我覺得這個節目展示的中國式教育一定程度上帶有諷刺的形象,並且許多特性、特點遭到了簡化和誇大。

  法晚:你們沒有進行建議或者糾正?

  考恩:我們只是將中國學校所發生的實際情況提供給BBC,與此同時作為提供建議的顧問,但我們大部分的提議並沒有被採納。

  校長説法

  收到中國教師來信 稱自己很喜歡這些英國學生

  英國漢普郡博航特(Bohunt)中學的50名初三學生,參與了BBC這一紀錄片為期一個月的拍攝。博航特校長尼爾·史端喬在接受法晚記者採訪時表示,該校之以所以想參加BBC中國式教育紀錄片拍攝,是因為作為一個學校總是希望不斷地探索創新教學方法,來提升教學水準。

  史端喬校長稱,我們也尋求提供學生具有挑戰性和特殊的經歷。這種思路使得我們學校辦學上一直如此成功。博航特學校教授普通話已經有20年的經驗了,與中國學校也有交流項目,因此我們對中式教育實踐、中國歷史和文化都非常感興趣。對於有些學生來説,中式教學方式頗具挑戰性,因為中國一天的學時比我們長,並且教學方法也截然不同。我們的學生通常上7到8個小時的課,12個小時的課對他們來説難免有點震驚。

  雖然學時比以前長,但是參加這個項目的學生非常享受,並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中國教師也一樣——我最近聯繫了其中一個,她寫信給我説她有多喜歡學校,喜歡她的學生。她還認為,這一段教學經驗也對她有所提升。

  紀錄片完成拍攝以後,我們將對紀錄片中所學的新教學方法展開探索,我相信中國的老師也會同樣如此。

  BBC回應

  沒有故意抹黑中國老師 這是一次“公正”的對比

  此外,博航特中學還向法晚記者發送了BBC的一篇聲明。聲明稱,這一部紀錄片的製作是為了探求中英兩國在教學方法上的顯著差異。近些年來一些東亞國家學生在國際核心科目競賽上擊敗了英國學生,因此我們想試一試他們的教學方法是否同樣適用英國課堂。

  而對於“炒作”等質疑,BBC電視時事部的創意總監巴格諾爾回應稱,BBC這部紀錄片全部是真實的記錄和呈現。孩子們和老師們可能最開始對錄影機不適應,但是一兩天后,就忘卻了機器的存在。

  “我們稱它為設定場景的紀錄片。我們會設計場景而且觀眾完全是意識到構建場景這點的。然後我們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來記錄真實發生的情況。我們也確信,我們真實而全面地記錄了在為期一月的試驗課程中發生的所有事實。”巴格諾爾説:“我並不覺得節目是故意把中國老師刻畫成沒有同情心的形象,或者故意抹黑中國老師。這是當天的真實記錄。相較于剛來的中國老師,英國助教更熟悉自己的學生。她去安慰並不奇怪。”

  巴格諾爾稱,看完三集紀錄片,觀眾會發現中國老師其實是“非常有同情心”的人物。BBC此部紀錄片裏選擇的中式教育,是比較“典型”和“傳統”的。而“刻苦學習”也是中國學生的普遍現象。

  巴格諾爾表示,博航特學校和參加實驗的中國教師都“卓有成就”。所以確信,這是一次比較“公正”的對比。如果看完全部三集片子。中國觀眾會感到“驚訝”和“開心”。他透露,後兩集裏,有更多溫馨的場景出現。尤其是第三集。

  而在後兩集中,第一集裏的“殘酷”問題,會被慢慢解答和展開:中國老師開始慢慢適應,並開始掌控課堂。也有了跟孩子們一對一交流和互動的機會。(文/記者 李志豪 張潔清 張秀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