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山綠沙退人增收

  • 發佈時間:2015-08-12 05:38:3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盛夏時節,曾經嚴重沙化的河北豐寧縣小壩子鄉山川含翠,河谷清幽。

  “過去15年,豐寧縣委、縣政府和項目區群眾採取了集中治沙、整體搬遷、集約經營協同推進方式,使壩上風沙源治理實現了生態、生産、生活良性互動。截至目前,小壩子鄉森林覆蓋率由16.6%提高到29.6%,林草覆蓋率由30%提高到70%,沙化土地面積減少59%以上。”豐寧縣委書記傅海旺介紹説。

  集中治沙 打造首都生態屏障

  豐寧是內蒙古高原風沙南侵最大的自然風道,是京津風沙源治理的重要區域。小壩子的山場曾遭到嚴重破壞,上世紀末,水土流失面積一度達到近70%,一年中發生沙塵暴20多次,沙區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向南推進,最南端距北京僅110公里。

  風沙給小壩子鄉帶來的是貧窮。小壩子鄉榔頭溝自然村有98戶人家,220口人,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村民每人平均收入剛過千元。

  58歲的村民周慶榮回憶説,由於自家後面是片開闊地,以前風大沙多,慢慢地,房後形成了一個越積越大的沙丘,“一颳風,鍋裏、床上全是沙子,新換的窗戶沒幾年就被風沙擠的歪歪扭扭。一年至少有半年沙塵暴多發,家裏白天點燈是常事。”

  轉變源自退耕還林、千松壩造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10余個重大生態項目先後在小壩子鄉“落地生根”。

  周慶榮告訴記者,“在細沙中種活一棵樹非常難,首先得從幾公里外運來黃土,放在挖好的沙坑中,然後才能栽上樹苗,每隔一兩天就要澆一次水。沙地上很容易滲水,必須經常澆,等樹的根系長大,這個過程要四五年。為了種活樹,大家每天都要往返幾裏路去挑水。”即便如此,樹的成活率也只有70%左右。以風沙侵襲最嚴重的榔頭溝為例,全村200余口人經過5年艱苦付出,才終於將千畝沙地變成了綠洲。

  來自民建中央、北京市委宣傳部等40余個單位、團體和日本、德國的國際友人共計1萬餘人先後奔赴小壩子幫助植樹造林。10多年裏,各方累計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造林11.5萬多畝,恢復草場6萬畝,土地沙化面積減少了6成多。

  如今的小壩子,“漫漫白沙不見影,遍山樹木已成林,河床長有碧水流,兩岸棘槐喜成蔭。”

  整體搬遷 營造優美人居環境

  在小壩子鄉集中興建的民居內,小壩子村黨支部書記郭文打開了自家的氣化爐,藍幽幽的火苗一下佈滿了爐圈。“這些燃燒爐都安裝了二次氣化裝置,使用林業採伐、造材及加工剩餘物和玉米秸稈壓製成塊的‘木煤’作燃料,燃燒後産生的煙塵也可以轉化成氣體進行二次燃燒,減少了對大氣的污染。幾乎沒有什麼煙塵,比以前燒柴火乾淨多了。”郭文説。

  小壩子鄉總面積320平方公里,下轄6個行政村、42個自然村,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僅15人。以前由於散居缺乏監管,村民砍柴做飯、散養放牧等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

  資料顯示,一戶三口之家一年僅燒柴就得消耗3畝森林,一隻山羊散養一年就能使2畝草場出現沙化。為了更好地封山育林養草,豐寧縣決定“人口向中心村集中、産業向自然村轉移”。2012年,縣、鄉借助本縣被劃為燕山—太行山片區扶貧重點縣、環首都扶貧攻堅示範區建設重點縣的有利時機,籌劃了新民居工程。

  在新民居建設過程中,縣鄉採取了“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量力而行、民主公開”的原則,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新村規劃和戶型設計,然後實行統一圖紙、統一外觀、統一施工的要求,通過採取農戶自籌、上級政策資金支援、土地置換指標補貼“三合一”籌措方法解決新民居資金不足問題。集中後,既提升了當地農民的生活水準,也為壩上生態環境改善創造了有利條件。

  “自來水通到了廚房,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寬頻開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剛剛搬入新居的小壩子村村民張久忠高興地介紹起新民居的好處,“村民中心給大家提供了娛樂場所,門口的超市、診所、學校,方便了大家的生産生活。”

  集約經營 促進區域綠富兼得

  豐寧堅持實施生態修復、生態保護、生態建設工程,使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但當地群眾卻在退耕還林等政策的落實中付出了較大代價,生活水準有所下降。如果“山綠了,人窮了”的問題不能有效解決,當地群眾就有可能再走毀林開荒、滿山放牧的老路。

  有關部門先後下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做好京津沙源地河北豐寧縣特殊困難鄉鎮農民脫貧致富工作的通知》、《河北省發改委關於印發〈河北省豐寧縣小壩子鄉農民脫貧致富實施方案(2012—2020年)〉的通知》。而小壩子鄉謀劃的解決思路是,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相結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生態經濟。據鄉黨委書記康振華介紹,目前小壩子鄉正通過招商引資、農地流轉等方式引導農民參與包括食用菌種植、舍飼畜牧等在內的生態農業項目,促進農民收入提高。

  2014年,豐寧縣把小壩子鄉作為“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試點鄉,整合項目、資金和人力物力先行打造、共同治理。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小壩子鄉與北京華坤生態治理科技産業有限公司合作,嘗試種植紅柳和梭梭,並從寄生於兩種植物上、具有“沙漠人參”美譽的蓯蓉上提取出藥用價值極高的物質。去年雙方約定在小壩子鄉沙化嚴重地帶種植兩種植物1萬畝,實現生態和經濟、企業與地方雙贏發展。

  小壩子鄉還依託緣天然公司、豐鑫實業公司等縣內外重點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推動小壩子鄉的土地向企業、大戶流轉,採取農民入股、公司經營、保底分紅等模式,大力建設現代化牧場和特色飼養小區、特色種植園區,推進奶牛養殖、食用菌、設施蔬菜等富民産業發展,把貧困戶變為企業股東、把貧困勞動力變為農業産業工人,確保貧困群眾收入較快增加。

  通過綜合施治,小壩子鄉農民返貧情況得到了扭轉,生態環境實現了極大改善,林草覆蓋率超過了70%,大風揚沙天氣由原來的每年80多天減少到現在的40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