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廣東:成為全球第三大碳交易市場

  • 發佈時間:2015-08-11 05:45:1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7月,廣東以100%的企業履約率順利結束2014年度碳排放履約期。作為國家低碳試點省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廣東一直著力探索有地方特色,可有效發揮政府、市場和社會作用的碳減排機制。2013年12月19日,廣東作為全國7個試點地區之一,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近兩年來,廣東碳交易市場初具規模,成為僅次於歐盟、南韓的全球第三大碳交易市場,在探索運用市場機制實現低碳發展的道路上擔當了探路者和排頭兵。

  碳排放配額有償發放

  把時間拉回到2012年9月11日,作為全國第一個試點省份,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廣東4家水泥企業在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平臺上,率先簽署了碳排放權配額認購書,以60元/噸的價格,共7800萬元認購了130萬噸碳排放權配額。

  2013年12月19日,廣東省碳排放交易市場啟動,選取電力、水泥、鋼鐵、石化4個行業約200家企業納入首批碳排放管理和交易範圍。在全國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中,廣東是唯一採用配額免費發放和有償發放相結合的試點地區,企業配額的97%通過免費發放形式獲得。事實上就在2013年12月16日,廣東省碳排放配額首次有償發放在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成功舉行,成交300萬噸,金額達1.8億元。2014年7月,廣東省順利完成首年度履約工作,配額履約率達99.97%。

  近兩年來,廣東通過多項舉措活躍市場交易,截至2015年7月27日,廣東省碳市場累計成交配額在全國首次突破了2000萬噸,達到2058.68萬噸,總成交金額9.18億元,分別約佔全國7個試點地區成交量的36.12%和成交額的45.28%。

  廣東在推進碳交易的探索中不斷完善相關機制。不久前,廣東省下發了《廣東省2015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進一步優化配額總量設定和分配機制,做到“優化存量、控制增量”,進一步完善配額有償發放機制。今天,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也是唯一的有償配額發放競價平臺。

  開展碳普惠制試點

  “今天你低碳了嗎?”“你得了多少碳幣?”也許不久的將來,這會成為廣東居民流行的問候語。7月,廣東在全省組織開展碳普惠制試點,這是全國首個促進小微企業、家庭和個人碳減排的創新性機制。

  目前,廣東碳排放交易的實施範圍主要集中在能源、工業領域,對於普通民眾鮮有涉及。事實上,在節能減排領域,低碳生活與個人息息相關,社區居民每人平均日常生活、消費領域的碳排放已經逐漸成為廣東省碳排放增長的重要領域之一。

  根據《方案》,目前已有廣州、中山、東莞、韶關、河源5個城市被納入首批試點,這些地區將積極結合低碳社區、低碳園區建設,探索低碳交通、低碳校園、低碳酒店、低碳景區等普惠活動。今後,這些城市居民的節水節電、垃圾分類、公交出行帶來的碳減排量都被進行量化,通過一系列換算,得到相應的“碳幣”,市民可憑“碳幣”換取産品服務優惠等商業激勵,如乘坐公交費用減免、超市購物優惠等。

  下一步,廣東碳普惠制度産生的減排量,還可能經過核證簽發成為專門的碳普惠制核證減排量,以補充機制的形式進入碳交易市場。“這個機制不但是全國首創,在世界上尚未找到先例。”廣東省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洪建武告訴記者。

  碳普惠制只是廣東在碳交易市場創新探索中的一個生動實踐。在全國首先嘗試配額有償分配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投資機構參與競拍;在全國首個探索利用有償配額收入設立廣東低碳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拓寬碳金融和低碳産業投融資渠道;探索新建項目納入碳交易管理,研究區域碳市場互聯互通……廣東堅持不懈探索創新體制機制,為國家碳市場建設探路。

  發展碳金融産業

  “金融創新是碳市場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碳金融服務市場,被廣東省提到重要日程。”談到未來的發展,洪建武表示,一方面,需要創新更多的碳交易衍生品,吸引中間商、投資機構進場,通過交易發現配額價值;另一方面,需要開發碳資産的融資功能,解決更多企業的減排融資問題。

  據悉,廣東目前已推出了碳交易法人賬戶透支、配額抵押融資兩項金融産品,其中配額融資業務先後徵得金融管理部門、證監、銀監部門和相關銀行的分行、總行同意,打通了碳融資的各個環節,是實實在在的一項創新服務。數據顯示,2014年8月,華電廣州大學城新能源有限公司與浦發銀行簽署了抵押15萬噸配額、融資500萬元的協議,2015年6月,企業還貸並解押15萬噸配額用於履約。

  今年初,廣東省還印發了《廣東省碳排放配額管理實施細則》和《廣東省企業碳排放資訊報告與核查實施細則》,進一步完善碳交易的管理制度體系。

  據介紹,廣東將加強碳金融市場體系建設,計劃打造以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為平臺,金融機構和銀行為核心團隊的碳金融創新力量,不僅在碳交易方面進行適度的金融創新,研究開發碳期權、遠期合約等衍生産品,開展碳期貨可行性研究等,還要將碳資産作為企業的新型融資工具,設計相配套的風險控制和價值評估體系,支援和鼓勵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發展碳金融業務,探索開展碳配額和CCER抵押質押貸款、碳債券、碳信託計劃等金融産品創新,為企業低碳轉型提供更多的綠色融資。

  5月,廣東提出探索建立基於碳普惠制的省內自願減排核證機制,推進自願減排交易與配額交易市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其中包括探索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和分解機制、適時擴大碳排放管理和交易範圍。據悉,廣東今年將組織陶瓷、有色、塑膠(化工)、航空等行業領域企業資訊報告和歷史盤查,適時擴大碳排放管理和交易範圍。

  洪建武説,今年,廣東已申請將碳交易列入人大立法計劃,計劃出臺更加嚴格的地方性法規,加強碳交易的強制力和約束力。接下來,廣東將在鞏固試點成效的基礎上,密切跟蹤國家政策動向,加強創新性探索,積極主動參與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工作,把廣東建設成為國家級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和碳金融中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