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客瞄上了農業新藍海
- 發佈時間:2015-08-10 15:31:22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聯想種水果、京東種水稻、恒大做糧油……在産業大佬紛紛“下鄉務農”的同時,一批新生代職業農民也瞄上了農業新藍海。
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再次部署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一批“有知識、懂科技、會經營”的80後、90後新生代職業農民從城市回到鄉村,帶回了農業經營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正在悄悄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80後、90後返鄉創客
夏收時節,在岳夢曦租種的地裏,三台“田管家”收割機正在作業。轟鳴的馬達聲中,飽滿的麥粒顆顆入袋,粉碎的秸稈直接鋪在了田裏,為下一季的玉米生長提高土壤肥力。
五年前,32歲的岳夢曦懷揣創業夢想,辭去在山東高密市裏造紙廠的工作,回到高密市闞家鎮的老家當起了“職業農民”。
在傳統農民“一家一戶”地種植“一畝三分地”的時候,岳夢曦下定決心用規模化、機械化和社會化服務發展現代農業。“挨家挨戶地談,保證農民土地流轉的收入與自家種地的收入相當。”岳夢曦回鄉後流轉了3000畝地。“土地集中連片後,便於大型農機作業,提高了生産效率,節約了種肥投入,産量也蹭蹭地提升。”岳夢曦的年收入已近百萬元。
像岳夢曦一樣的返鄉創客有望獲得更大助力。
6月21日,國務院公佈《關於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從五個方面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推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降低返鄉創業門檻、落實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加大財政支援力度、強化返鄉創業金融服務、完善返鄉創業園支援政策等內容寫入了《意見》中。
吉林大學教授王郅強認為,《意見》將吸引更多有一定知識、資金和經營管理能力的青年投身現代農業,“一個好漢三個幫,這些青年人回來將會從生産、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完善現代農業體系”。
返鄉創客手中的利器還有“網際網路+”。原《南風窗》記者陳統奎2012年辭職奔向農業這片“藍海”。他所在的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博學村有著數百年曆史,“網際網路+”讓這個古村落煥發生機。
“網際網路分散的入口會帶來‘螞蟻雄兵’。”陳統奎創立的“火山村”荔枝品牌通過網際網路銷售宅配,嚴守綠色無公害標準,8天即賣出2.7噸,每斤售價超過60元,遠超普通荔枝價格。他告訴記者:“通過網際網路使荔枝‘升值’,並將效益傳遞給鄉親們,是我最開心的事。”
與傳統農民重視産量不同,新農人更注重品質效益。從粗放經營到集約發展、從分散生産到規模經營、從資源消耗型到環境友好型……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職業農民正在用新科技生産、規模集約經營和全産業鏈品牌發展,實踐發展現代農業的生産、經營、産業體系換擋升級,有望成為中國打造現代農業的新引擎。
新農民的新煩惱
新挑戰總是與新機遇相伴而生。正在農業新“藍海”中學游泳的新生代職業農民也遇到了“新煩惱”:資金匱乏、融資困難;土地流轉難;“規模經營”可能成為“規模虧損”……
在農業大省河南,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於強正在為如何獲得農業補貼而苦惱:“享受農業補貼有一定門檻,比如要有一定的投資額、需要達到一定的經營規模等,可創業初期是最需要補貼扶持的關鍵時期。”
由於缺少資産抵押和擔保,返鄉創業者獲得貸款同樣困難。今年春耕,創辦了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吉林省大安市80後職業農民劉勇從銀行辦理了150萬元貸款。“擔保費用1.5%,利率6.6%,擔保公司還要收20萬元的風險保證金,到手才130萬元。”
山東大學教授王忠武表示,由於相關體制機制的缺失,新生代職業農民在申請創業貸款及尋求風險投資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從長期觀察看,真正拿到創業資金的仍是少數,而農業産業的多重風險也使銀行對其授信貸款持謹慎態度。”
調查發現,隨著糧食價格穩步提高和農業科技提升,租地越來越難,制約了土地規模經營和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同時,規模經營需要大量投入,一旦遇到災害,“規模風險”不言而喻。
吉林省榆樹市農業局副局長孟繁野研究發現,並不是規模越大效益越高。“租種1000畝玉米,一年純收入20萬元左右,而經營100畝玉米的純收入是5萬元,畝均收益差300元。”他認為,新生代職業農民“需要適度規模經營”。
博學村的陳統奎遇到的是另外一種困難。在剛剛提出用網際網路賣荔枝時,受到村民質疑,推廣遇到阻力,頗費了一番時間和精力,才慢慢改變村民的舊思維。
王郅強分析認為,雖然“網際網路+”將農業生産與要素供給、市場需求連接起來,但是網際網路能否與農業産生“化學反應”,需要給農民補上網際網路思維這門課,還需要完善道路等農村硬體支撐。
星星之火何以燎原
教育程度高、學習能力強、鄉土情結濃、熟悉機械化和規模化經營、精通並善於利用網際網路思維,是這一批返鄉創客的共同點。他們的出現不僅有助於解決“明天誰來種地”的問題,以他們為主體的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産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將改寫中國傳統的農耕格局。
吉林省社科院農村所所長張磊表示,返鄉創客的涌現,表明以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為特徵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正在加快發展,雖然數量並不佔優,但對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發揮的作用日趨重要。
然而,由返鄉創客點亮的這一符合打造現代農業要求的星星之火能否燎原,還需要政府與社會各界發揮合力,為“火種”們提供政策扶持、資金支援、教育培訓等。
去年末,國家出臺《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明確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並提出鼓勵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
資金扶持方面,財政部、農業部今年初要求各省區從中央財政撥付的農資綜合補貼資金中調整安排20%的資金,與種糧大戶試點資金和補貼增量資金一起統籌用於支援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重點向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傾斜。
專家還呼籲提高返鄉創客創業扶持政策的針對性。王郅強説:“相關激勵制度還不夠完善,應進一步細化相關政策,針對新生代職業農民的要求完善金融支援、創業服務,營造一個寬鬆、優越的土壤。”
山東省委農工辦原副主任劉同理説,新生代職業農民的培育,可以改善農村勞動力,創造更加優質的勞動資源。對新農民群體直接從事農業的,進行相關層面補貼;從金融服務上、政策上,也要幫他們一把。
為了壯大新生代職業農民的隊伍,基層幹部建議,可探索“前端定向培養”,鼓勵一批農村初高中畢業生進入農業職業教育院校學習,畢業後國家補貼一部分創業資金或利用項目幫扶,支援其回鄉投身現代農業建設,從“上學、創業、富農”進行立體培育。
對於那些準備投身農業的青年人,創業前輩們認為心態十分關鍵,不能幻想著一夜暴富,“務實肯幹、選對項目,認準現代農業技術密集、生態環保的方向,從小做大、由弱做強”最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