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考生 錄取不應是“盲區”
- 發佈時間:2015-08-10 08:30:57 來源:中國民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特約記者 程喆
對於盲人考生而言,最害怕的莫過於“高考考好了也是白考”。從教育部到各所高校,在對待盲人考生的時候,單純以沒有教材、無法施教等原因拒絕,著實讓盲人考生心寒。如何公平錄取盲人考生,保障盲人入讀普通高校,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今年是我國盲人首次大範圍參加普通高考,有8個省份專門提供了盲文試卷。近日,浙江省首位盲人考生、來自慈溪的鄭榮權,已被溫州大學錄取。鄭榮權被溫州大學錄取不是看點,看點是其考學之路的一波三折。在填志願前,鄭榮權諮詢過不少學校,他們都表示不接受盲生——或者稱“缺少相關師資”,或者稱“擔心盲人的自理能力和安全”,都很“冠冕堂皇”,好在最後溫州大學伸出了橄欖枝。
鄭榮權的經歷絕非個例,寧夏也有一位盲人考生,其報考過程同樣一路波折。盲人考生仿佛被擺了一道空城計,城門大開著,但到了城裏,卻家家閉門謝客。
高校對盲人學生説“不”,理由簡單又不簡單,“沒有相關師資、盲文教材,在教學經驗上不足,同時擔心盲人的自理能力和安全。即使學生被錄取,到學校後仍存在生活困難的問題”。
青島一家媒體報道稱,2012年6月,曾有一位山東籍盲人高中畢業生申請使用盲文試卷參加普通高考,省市兩級教育部門也逐級上報了,但最終教育部在高考前拒絕了這一申請。其答覆稱,目前普通高校沒有能力培養盲人學生,也無法提供盲文課本,因此這位學生無法接受普通高校的教育。
其實,盲人考生可以單招單考進入普通高校,但這種“特招”的專業很少。其中,音樂教育專業培訓成本高,學生就業難,選擇的人少之又少;康復治療和針灸推拿專業是多數人的選擇。但有些盲人考生並不希望未來的專業局限于這3個。
對於盲人學生來説,他們期待可以選擇專業,而不是“被選擇”。所以,通過高考進入普通高校成為了他們的願望。
説高校拒絕盲人學生的理由簡單,是因為這在盲人學生眼中是不成立的,因為“從小住在盲校,生活、讀書都是獨立完成的,和普通人沒有兩樣,不需要高校特別照顧,只要能被錄取,讀書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很多渴望上大學的盲人也説,現在輔助技術很先進,缺少盲文教材並不是問題。
而説這個理由不簡單,則因為它暴露了招生政策對特殊考生缺乏系統性設置,教育部和高校不夠重視盲人的權益,這是觀念上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辦學,無論是師資配備,還是教學設施建設,都是針對普通學生,並沒有考慮到身體有障礙的學生。考試已經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但是考完以後怎麼有效地安置盲人學生,卻沒有相應的計劃安排。
事實上,包括《憲法》《義務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等在內的多部中國法律都明確提出殘疾人享受平等教育權。但長期以來,由於歷史、社會、政策配套、技術手段等因素,一些殘疾人參加高考甚至接受普通教育仍會遭遇“招生歧視”。
盲人也和普通人一樣,擁有受教育的權利。高校接收盲人學生所需要的軟硬體投入確實較大,但這不應該成為盲人受教育權得不到保障的藉口。如果教育部和高校不著手解決盲人考生的公平錄取問題,那麼,“教育公平”也就只是一句口號。
從硬體上看,國家應該繼續加大對殘疾考生的關注力度,比如可以建設一些殘疾人專用設施、殘疾人食堂窗口。此外,還應該完善針對殘疾學生的制度,包括出行、日常起居、學習乃至是否有必要參與軍訓等問題,真正讓殘疾考生從考試到畢業沒有障礙。從軟體上看,學校則應該幫助盲人學生更快地融入集體。
盲人通過普通高考進入高等院校,好處是承上啟下的:向上,代表在高等教育中,盲人將擁有更多可能性;反過來,高考也會推進基礎教育,使基礎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相融合。更重要的是,盲人群體希望與普通學生接觸,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同校融合”也是國際通行做法。
盲人群體面臨的考驗還有很多,盲人在接受教育的時候就普遍遭遇歧視,在就業時也難逃其害。即使他們完成了大學課程,就業、生活依然是問題。不少盲人學生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最後還是要進入按摩行業。
2008年,我國就加入了《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該《公約》提出的重要一點,就是要確認殘障人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享有工作權,包括有機會在開放、具有包容性和對殘障人不構成障礙的勞動力市場上及工作環境中,為謀生自由選擇或接受工作的權利。其中,也包括向殘障人士提供合理便利。
但現在的問題是,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約束,很多企業也缺乏為殘障人士提供合理便利的積極性,後果往往只能由殘障人士自己承擔。可以預見,殘障人士的教育、就業平權,要真正實現還有不少路得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