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陳谷:進口紫花苜蓿,為什麼容易死?

  • 發佈時間:2015-08-10 02:32:2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焦宏

  紫花苜蓿的種植對整個畜牧行業的發展有著積極推動作用,但在種植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為什麼同樣的品種、産量不同、品質也不一樣?為什麼在同一塊地上返青不一樣?為什麼同一時間澆了凍水,有的地方返青早,有的卻都死光了?如何把握返青水的時間?圍繞種植者關心的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副會長陳谷。

  “我國雖然種植苜蓿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但靠種植苜蓿來賺錢還是中國當代農業史的新鮮事。”陳谷説,多數人盲目學習美國加州的技術和品種,引進美國裝備,其結果卻都不盡如人意。市場需求在不斷擴大、種植的面積在不斷擴大,但是種植的人多,賺錢的人只有自己知道。

  陳谷介紹,我國苜蓿的商業化生産大多都分佈在北部乾旱和半乾旱的地區,有的是半農半牧區,有的是種植在荒漠化的草原區、有的甚至在鹽鹼地上種植。從氣候類型上講,是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多風少雨,夏季炎熱,冬季嚴寒少雪。大多數地區雨熱同季。這種氣候特點為苜蓿生産在建植和收穫上造成了重重技術障礙。當年,費盡心血,看似種植成功的苜蓿,到了第二年返青時卻發現很多植株並沒有安全越冬。造成植株密度和枝條數量嚴重不足、産量嚴重下降,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多數人並沒有真正意識到或沒有掌握苜蓿在越冬時的機理和原因。

  “我根據走訪各地苜蓿種植的經驗和教訓,概括了苜蓿在冬季死亡中存在的‘四象’和由此導致的9中‘死法’。”陳谷説,“四象”是指在冬季造成苜蓿傷害和死亡的四種自然環境現象,即極端低溫、不斷波動的溫度變化、結冰殼和冬季缺雪四種現象。

  第一,極冷凍死。是指在極端的低溫條件下,苜蓿耐受最低溫度而生存的能力喪失了。品種的耐寒性雖然是一個獨立的性狀,但是與秋眠級別有著直接的關係。當苜蓿“吃飽喝足”冬前提早“入眠”後,這種傷害就會大大降低。第二,再生冠芽被傷致死。是指在不斷波動的溫度下死。第三,“拔苗助長而死”。是指溶凍現象不斷出現時,也就是説當冰凍和解凍交替時候造成苜蓿出現凍脹現象。第四,根冠乾枯失水而死。是指將根或根冠抬升于地面之上,完全暴露于乾燥的空氣之中,直接被大風“吹死”了。第五,“寒氣傷根而死”。這是指有的時候或有的地區,雖然空氣濕潤,但是由於溫度太低使得暴露在地面之上的根冠或根部直接遭受到巨冷空氣的傷害而死。第六,人為刈割致死。在溶凍的作用下,有些植株能夠僥倖存活下來,由於根部或根冠已經被溶凍現象機械性的抬高出地面,在收割的時候由於留茬高度太低,就會被人為的將苜蓿生長點刈去,進而影響再生的能力。

  “上述溶凍現象出現的第三至第六中的‘死法’,經常發生在過度排水或排水不良的土地上。發生的時間多在晚冬和早春。”陳谷説。第七,凍殼憋死。持續的冰殼覆蓋是另一個在冬天傷害或殺死紫花苜蓿的環境條件。因為冬灌水澆水時機和水量不當、或者因為雨夾雪或暴風雪、或者因為隆冬時節的融凍而被上一層冰殼覆蓋,在超過一個星期之後,就可能由於代謝副産物造成窒息而死。第八,是由於冰的絕緣值較低,冰殼覆蓋的植株易遭遇到冷空氣的傷害。第九,積雪不夠也會影響苜蓿的正常返青,也會造成苜蓿死亡。因此,冬季無積雪覆蓋是苜蓿受凍害最常見的方式。

  “作為苜蓿的專業種植者,雖然我們不能控制氣候,但是理解上述機理,能夠通過選擇品種、採取保護性播種、保護青年植株、施肥、土壤排水、積雪保留和收割管理等農藝措施,來大大減少冬季凍害發生的風險,以取得高産高質。”陳谷叮囑紫花苜蓿種植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