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人育本土草用“旱不死”牧草修復生態
- 發佈時間:2015-08-10 02:32:19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果去荒漠選草種子,一個是專家,一個是當地的牧民,您覺得誰能完成得最好?”曾經有人這樣問內蒙古和信園蒙草抗旱綠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召明。
“肯定是當地的牧民,因為他們知道哪種草最適合在當地生長,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草’。”王召明給出了答案,“我就是土生土長的牧民。”
在王召明看來,內蒙古獨特的地理區域造就了節水耐旱、耐寒、耐鹽鹼、耐貧瘠的本土草種。“本土草種的培育和利用,不僅能節省大量的水資源,還可以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品質,形成産業鏈的良性發展。”
於是,王召明帶領一班人走遍內蒙古、新疆、青海的乾旱半乾旱草原,擺在他面前的是如何選育原生性的本土草種。“要對適宜本地的草種類量化配比,有的修復甚至要引入蚯蚓、蜜蜂、菌群等。”王召明介紹,“通俗的説,以前這個地區有50種草生長,我們現在就選用這50種草修復,這樣它們能夠自我調節與生長。”
王召明將草原上的野生高抗逆性草種做為原種進行馴化培育,經過實驗室的反覆培育實驗,最終馴化成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高度適應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生態環境的高抗性植物。
據他介紹,從一個野生草種的採集到真正完成馴化制種一般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而在這個過程中,公司既在研究馴化草種的性狀,也在對其進行種植擴繁及應用研究。
“我們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開展項目,往往是先引入當地生長的草種進行培育,因為當地的草種是經過自然競爭留存下來的,是最適合當地生態環境和氣候的。”王召明説。朱寶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