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在歷史延長線上思考

  • 發佈時間:2015-08-07 01:25: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林頤  責任編輯:羅伯特

  顧伯衝對歷史有著獨到思考,他以《戰國:一部改革史》問診戰國脈搏,不以故事見長,處處顯露思考的成果。

  談七國變法,商鞅排在首位。商鞅就像一個大手筆魔術師,手中紅綢子用力一抖,立刻籠蓋住一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習俗……全方位出擊,這樣的效果好不好?立竿見影!誰也不能否認秦國崛起與商鞅變法的關係。為什麼是秦國而不是其他國家?顧伯衝説,地域文化是隱形“導航器”。秦國舊勢力小,所以商鞅變法成功,這與李悝在魏國、吳起在楚國變法時遇到極大阻礙不同。呂思勉曾説,“秦國開化較晚,所以風氣樸實”,民眾比較聽話。只是商鞅的法家政治風格過於獨裁、刻薄、寡恩,原本“聽話”的民眾最後終究被逼得,憤起掀翻了秦王朝,可謂“得也商鞅、失也商鞅”。顧伯衝在書中暢談“兩條道路”以及秦地的“事功主義”文化,讀者從中可以明白為什麼商鞅式變法只能有此一回,中國歷史的發展為何拋棄了這種改革模式。

  改革重在創新,創新必須除舊,這就必然會侵犯既得利益。革命還是妥協?顧伯衝細縷分析,尋找答案。趙武靈王親自跑到大臣家裏,苦口婆心勸説,大臣們遂被感動,換了衣服,改革順利開展。趙武靈王用行動表明瞭尊重和妥協。清末李鴻章接見日本駐華公使,有過一段涉及日本明治維新期間服裝改革的談話,李鴻章認為,衣服舊制是祖先遺留,決不可更改。可以想見清末改革派阻力有多大。人們常説,改革之難在於觸犯了利益集團。同樣都是觸犯利益,為什麼有些改革成功了,有些改革卻慘遭失敗?顧伯衝指出,七雄變法,誰能從容“分蛋糕”,且分得均勻,改革面貌就會為之一變。適度的妥協是智慧,是長遠目標,也是大局意識。

  改革需要人才。蘇秦、樂毅、孫臏、申不害等紛紛亮相顧伯衝筆端,但關注點更多放在君主們身上。縱觀戰國的變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君王對變法的成敗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國乃人治社會,認的就是這個理。君王聰明睿智還是昏聵無能,往往直接關係變法品質和百姓禍福。趙武靈王改革成功了,繼承者卻沒能進一步深入。趙武靈王因寵姬遺言而廢長立幼造成趙國政局動蕩。而秦國即使刑殺了商鞅,卻繼續了變法的各項措施,可見穩固的制度的重要。中國歷史充滿了類似的故事,保持頭腦清醒確實不易,把希望主要寄託在君王身上更是許多改革失敗的根源。這是“人治”的弊端,所以我們要強調“依法治國”,完善的制度可以吸引大量人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