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網際網路+”時代更需要大國“工匠精神”

  • 發佈時間:2015-08-05 07:45: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王磊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一名85後創業者,高原也曾對網際網路精英們“四處路演,挨個兒見投資人”的風光場面心生羨慕,但他還是選擇把絕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山區的生産車間裏。

  高原笑稱:“自己做的可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東西,都是人家不願做的。”但就是這些山間隨處可見、村民燒飯都不用的雜竹,卻被他的企業加工成精緻的裝飾品,年銷售額1500多萬元。

  “竹木産品都是‘非標’産品,品質不好控制,所以我必須自己先學技術,然後手把手地教會工人。”這個國際貿易專業的畢業生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合格的手工藝匠人。回顧3年來的創業歷程,他感慨道:“扎紮實實地把産品做好,讓每個客戶都滿意,這本身就是在創業。”

  近日,記者參加國務院辦公廳政府資訊與政務公開辦公室“發現雙創之星”活動,在皖南採訪時發現,無論是70後還是80後,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開始思考並形成共識:“網際網路+”時代不僅需要創業激情與創新思維,同樣需要“大國工匠精神”,只有求真務實,從小做起,持之以恒提升産品的品質與服務,才能真正把“雙創”活動落到實處。

  公司業績逆勢上揚

  高原出生在群山環繞的皖南山區,當地的地理環境並沒有禁錮住他天馬行空的想法。

  2006年,在北京讀完大學後,他進入一家貿易公司從事竹木産品出口業務。“我總覺得,自己在任何崗位上都能比別人出色,於是自己想當老闆。”高原覺得,家鄉竹林遍佈,這是先天優勢,為何不就地加工出口,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呢?

  他一邊做業務,一邊利用各種途徑學習生産與管理技術。“直到把這個行業摸得滾瓜爛熟,我才敢離開”。

  2008年,他鼓起勇氣向父親攤牌。經商的父親起初並不太理解:“你到底了不了解這個行業,如果真的吃透了,我就支援你。”即便得到了父親的支援,高原也沒有一上來就“高舉高打”,而是在農村老家建了一個手工作坊,開始了低調的“實驗”。

  靠著為外協工廠提供半成品,他的作坊經營得非常順利。“當時,我們並不貪大,先從小單子、散單子做起,這樣有利於企業健康成長。”為了控制産品品質,高原就“釘”在車間裏和工人一起加工,一起琢磨生産技術。“有一次做竹簾時,關鍵技術始終無法克服,我就連夜趕到浙江的企業去請教。”

  此時,當地政府開始關注到這個年輕創業者,並在土地、貸款上給其大力幫扶。高原通過各種方式籌措資金,在縣城的開發區建起了一處現代化廠房。

  “建這麼好的廠房並不是為了充門面,很多歐洲客戶對生産企業廠房的規模和標準都提出了相當高的標準。”在他看來,“儘管生産的是‘不起眼’的竹製品,但只有用歐洲人對待工業的態度去做,才能真正贏得他們的信任。”

  2012年,高原的公司開始轉型,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繞”過了外貿公司,直接和海外採購商進行P2P交易。

  “大家都是線上上交易,這就對産品品質和售後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原説,姐姐在歐洲生活,可以在現場處理售後問題,因此,客戶對售後服務相當滿意。

  即便現在有不少大客戶在手,他還是一視同仁地對待網上的所有客戶。“哪怕對方只買一副院墻的竹籬笆,我們也會為他定制”。他的經營哲學是“不能過分地依賴幾個大客戶,一旦客戶流失,企業的經營風險就會大大提升”。

  “儘管外貿形勢不太景氣,我們還是逆勢上揚,連續3年出口創匯增幅15%。”高原總結道,“只要靜下心來做品質,沒有什麼不可能實現的。”

  “品質上不去,再花哨的行銷都是空”

  1986年的一天,因家境貧寒,年少的儲誠長挑著自家炒好的茶葉去安慶市區賣。“因為沒有正規的包裝,只能把茶葉裝在幾個塑膠袋裏,看起來亂七八糟的。”

  一家企業的會計看到説:“這樣的茶葉也能拿出來賣?”儲誠長當時臉紅到脖根,就在此時,這家企業的廠長出來説:“農家人賣的茶葉,哪有什麼包裝,這就是原生態。”

  這個大別山區長大的孩子暗自發誓,以後一定要賣包裝好、品質好的茶葉。

  15歲初中畢業後,儲誠長進入工廠上班,此後成為企業高管……經過漫長的等待,儲誠長在積累了資本和人脈後辭職創業。他在黃山腳下成立了黃山禦飲堂茶葉有限公司,按照有機茶園標準與茶農合作建立了3000多畝高標準茶園。去年,他又在大別山區開發野生茶園。黃山當地政府幫其融資800多萬元,並在土地政策上給予優惠。

  置身網際網路時代,儲誠長不僅著力開展品牌行銷,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經銷高性價比的茶葉,還與合作夥伴一起開發出一款與茶葉有關的遊戲産品。遊戲中,人們可以通過“虛擬種茶”的形式了解茶文化,從而培養起茶葉的消費習慣。

  儘管公司創新行銷手段,拉動了市場銷售,但儲誠長花精力最多的還是品質控制。“如果茶葉品質上不去,再花哨的行銷都是空。”在他看來,“如何讓茶葉飲用起來健康、安全,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目前茶葉行業資本運作如火如荼,對此,儲誠長坦言,自己還是選擇靜下心來做茶葉的品質,做老百姓喝得起的茶葉。“我不想把精力都花在融資和盲目擴大規模上,那樣會面臨更大的經營風險,‘小而美’也是一種選擇。”

  為了確保産品品質,他的公司出售的每一盒茶葉都標有自己的“身份證”。從這枚小小的品質追蹤卡上,消費者可以看到茶葉出自哪座山峰,由誰管理,採摘、製作、包裝是如何完成的。

  讓儲誠長感動的是,創業以後,他找到了當年那家企業的廖廠長。見面時,廖廠長給了他一個有力的擁抱,並勉勵道:“做茶葉,一定要做品質。”

  “沒十年磨一劍的準備,就不要出來創業”

  40歲回老家銅陵參加創業大賽,袁靜算得上一位“高齡”選手了。等這麼久,是因為他花18年時間在“磨一把劍”。

  1997年大學畢業後,袁靜一頭扎進電容行業,從國有企業技術員到外資品牌代理商,從研發到銷售,19年的從業經歷讓他成為圈內的“知名人士”。

  “在裝備行業,中國人為何不能擁有自己的百年品牌?”在這個念頭的支配下,2014年,他帶著自己的研發項目參加了當年的銅陵市創業大賽,並獲得了三等獎。在當地政府支援下,他註冊成立了一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大賽的獎勵,他獲得了政府提供的50萬元設備補貼以及貸款支援。

  “18年來,我一直在這個領域裏摸索,無論技術還是市場,自己都比其他人更加熟悉。”袁靜感慨道,“沒有十年磨一劍的準備,就不要出來創業。”

  “對於製造業來説,真正把一項新技術變成産品,需要漫長曲折的過程。企業初創時,袁靜既要抓研發又要跑市場。在此期間,親人重病、朋友撤資更是讓他雪上加霜。好在袁靜和他的團隊“挺”過來了。去年一年,公司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大部分産品出口。目前,一家南韓企業看中了袁靜的公司,希望與其合作。

  “外國公司願意同我們合作,不僅是因為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強,他們更看中我們的生産品質。”據袁靜介紹,“在原材料的選擇上,我們對技術參數指標要求非常高,關鍵性材料還要反覆進行實驗,品質過硬。”

  “無論什麼時代,對創業者來説,只有具備一種大國工匠的精神,才能真正獲得市場的尊重,從而贏得更多的資源。否則,走不了太遠。”袁靜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