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茶鄉侗寨美如畫

  • 發佈時間:2015-08-04 04:52:0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座座山頭挂白雲,一層層茶葉連彩雲,年輕的人兒遠方的客,請到我們戽口來……”7月28日,《經濟日報》記者一走進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鄉戽口村筒車壩,一曲悅耳動聽的侗鄉小調迎面而來。唱歌的是63歲的姚美雲大媽,隨著姚大媽登上她家的鼓樓遠眺,40戶侗族特色民居依山而建,青山吐翠,茶園飄香,水泥公路從特色民居中間穿行,將壩內人家隔成了一個“人”字,一條小溪流過,潺潺的水聲仿佛在演奏和諧的音樂。

  戽口村位於恩施城區西南方約25公里處,距209國道僅4公里。從市中心舞陽壩出發,半小時就可到村子裏。

  戽口村有三寶:主導産業茶葉,象徵幸福吉祥的侗族特色民居,鄉村休閒旅遊産業。這三寶,姚美雲家一樣都不少。她家種了20畝茶,每年茶葉收入4萬多元。姚大媽還按照侗鄉民居建築風格,修建了兩棟3層樓房。在此基礎上,開起了吃飯、住宿、娛樂一條龍經營的雲仙居,每年純收入40余萬元。如今,姚大媽正盤算著擴大營業面積:“15間房已經滿足不了遊客的需求,要增加房間數量。”

  十幾年前,因為窮,戽口村曾遠近聞名。村民有句順口溜:一年忙到頭,吃飯還發愁。平均海拔700多米、沙質土壤的戽口村,是種植茶葉的好地方。村黨支部書記肖孚雲立志改變落後面貌,開始在戽口村推廣茶葉種植。

  “茶葉下水田,要學五九年;茶葉上山坡,餓死農二哥。”一句順口溜表達了當初村民對産業結構調整的不解。

  然而,全村的現實情況是:三面環山,雨天鬧水災,衝得莊稼東倒西歪;晴天鬧旱災,沙質土壤無法獲得好收成。“忙到八月,管到臘月”,家家戶戶忙裏忙外,但收穫的糧食只夠吃三四個月,村民多數時間只能吃紅苕、洋芋。

  面對村民的不解,村裏多次召開大會,先在村幹部中間統一思想,然後挨家挨戶做工作。村幹部抱定一個信念:必須轉變觀念,走産業發展之路。當年反對栽茶的“釘子戶”姚茂順如今早已嘗到甜頭。他開辦了綠針茶廠,年純收入幾十萬元,“發展茶葉,這條路走得對!”這個有1030戶、3775人的貧困村,15年來大力發展茶園,建成茶葉深加工廠13家,村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茶葉産業化、規模化、生態化使戽口村“田裏坡上披綠裝,生活日子比蜜甜”。

  茶葉成了致富“金葉”後,戽口村容村貌發生了變化,村裏硬化水泥路26公里,修入戶公路58公里,改造特色民居806戶,建起了垃圾集中焚燒爐。一排排白墻青頂的侗族建築平地而起,侗族風格的風雨橋、觀景亭矗立河邊,戽口村成了全國首批美麗宜居村莊,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恩施市因勢利導,啟動“仙居恩施”建設,鼓勵戽口等特色村依託“萬畝茶園,千戶侗寨”進行旅遊開發。

  曾在外地做廚師的崔吉鳳夫婦如今也回到戽口村辦起了農家樂。她家新建的寬敞漂亮的侗族特色民居花了20萬元,這對農民來説是筆不小的投入,但對她家而言,不過是一年的收入。“除了農家樂,我家還種了8畝茶,每畝收入在6000元左右。”崔吉鳳説,她家的餐飲生意非常火爆,一到週末或節假日每天要開50多桌。

  “茶旅聯姻,發展綠色産業,改造、修建特色民居,建立休閒農家樂,發展休閒旅遊,實現産業、民居、旅遊三級跳,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讓遊客的眼神‘亮’起來。”肖孚雲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