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推進“網際網路+農業”政府在做什麼

  • 發佈時間:2015-08-04 04:31:4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于洪光房寧 見習記者陳藝嬌

  今年3月以來,中央政府在“網際網路+”上頻出“大招”,刺激著更多的市場主體投身“網際網路+農業”,也催促著各級政府要補齊農業資訊化“公共産品”不足的“短板”,其引導作用應該如何發揮?

  7月初,記者深入青島市城鄉進行調查。早在2013年,該市就開始了基於網際網路思維和技術的“智慧農業建設工程”。今年,又制定了“網際網路+農業”行動計劃,在強化頂層設計、保障資訊服務“落地”、調動市場主體參與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青島市農委主任由翠玉表示,近年來,青島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突出重點、統籌協同,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與農業生産、經營、管理、服務、創業的融合發展,促進了“網際網路十農業”的快速發展。

  做好頂層設計

  涉農資訊服務納入統一平臺

  “網際網路+農業”能否落地,大數據是關鍵,資訊資源共建共用是各級政府推進農業資訊化必須解決的問題。然而,我國農業資訊化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缺乏頂層設計,造成盲目建設,“資訊孤島”現象較為普遍。

  “青島農業科技110綜合資訊服務平臺就是按照‘網際網路+農業’的理念,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作的。”青島市委農工辦副主任張建東介紹,2013年,青島提出智慧農業建設工程時,著眼點就是實現“農民有問題、一點就解決”。

  受青島“網際網路+工業”發展較好的影響,加上青島作為中國聯通數據中心“樞紐港”的便利,農業上“雲”順理成章。通過整合全市農業系統資訊資源,建立了統一、開放的農業雲計算中心,為農戶提供視頻診斷、測土配方、土地流轉、網上銷售及物聯網應用等服務。

  “在農業‘雲’系統服務平臺上,不管是農民、農業龍頭企業,還是政府部門,只需註冊一次,就可以通用20多個系統。”在青島農業科技110指揮中心的大螢幕前,青島市農委市場與資訊處王濤工程師給記者演示了農業雲服務平臺是如何給用戶提供綜合服務的——結合“農戶空間”的檔案資訊分析,農民收到的農情提示短信都是“個性化定制”的;作物發生病害,可進入病蟲害視頻診斷系統;作物需要打藥,農藥監管資訊平臺能提供登記備案的正規農藥及經銷點資訊等……目前,全市的涉農資訊服務已經納入統一的農業科技110綜合資訊平臺,可滿足全市400萬農民的資訊需求。

  那麼,如此龐大的雲系統如何維護?王濤介紹,他們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在青島聯通公司租建了農業雲計算中心,由對方提供專業維護與服務,既節約運營成本,又能保障資訊安全。“農業企業和農戶都可以免費接入,無償使用這個平臺。”

  青島農業雲資訊平臺不僅能實現一站式服務農民、一站式農業監管、一站式專家支撐,還為農業大數據分析奠定了基礎。在綜合資訊平臺上,建立了農業綜合監管與指揮調動系統,可以對各類數據進行集中採集、展示、處理與管理。同時,對農業各領域進行動態監測與趨勢預測,為提高農業部門科學決策和指揮調度能力提供科學依據。

  為在更大範圍內統籌推進“網際網路+農業”,7月初青島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了《“網際網路+農業”行動計劃(2015-2020年)》,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基礎設施,全面推進網際網路與農業發展、管理、服務、創業的融合發展。

  保障資訊落地

  服務個性化定制,資訊多渠道送達

  “網際網路+農業”的一大“痛點”是資訊化基礎薄弱,資訊落地困難。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仍有5萬多個行政村未通寬頻,擁有電腦的農戶不足30%。

  青島農業資訊化基礎相對較好,已基本實現村村通寬頻,農村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電腦61台、手機225部。如何利用好這一優勢,更好地滿足農民的資訊需求?

  青島市農委市場與資訊處處長范進峰介紹,青島將農業科技110平臺與12316熱線指揮調度結合起來,建立了統一的農業科技資訊服務體系。市級建立了指揮中心,區市建立了分指揮中心,建立了由300名專家組成的農業諮詢團,成立了有300名農技人員的110技術服務隊。今年,結合資訊進村入戶工程,計劃建設200個村(社區)級資訊服務站,每個村配備1名資訊員。

  同時,青島利用網際網路強大的交互性及龐大數據的分析處理優勢,在為農民提供個性化服務上進行了探索。在農業科技110服務平臺上開發了“農戶空間”應用,根據農戶生産檔案,提供全方位和個性化的資訊服務方案,通過電腦、手機短信等實現“精準到戶”。

  記者通過青島農業資訊平臺的管理端口,隨機進入了即墨市鳳凰埠村孫廣高的“農戶空間”。他登記的土地是7畝,主要作物是小麥、玉米和黃瓜。在空間首頁“我的定制”下的農業技術、病蟲害防治服務欄目裏,系統篩選推送的資訊主要與這三種作物相關;在“我家攤位”欄目,他還發佈過“求購小麥播種機”資訊。

  這些服務系統使用起來是否簡單易行?記者在農作物病蟲害智慧診斷系統中進行了體驗:系統引導選定作物種類,然後選擇病害部位、對照病症特性,系統會自動檢索出可能的病害,提供典型照片供比對,經確認後給出診斷結果、防治方法等。

  “農民不需要打字,通過滑鼠或手機觸屏點選,再結合專家連線,就可以使用。”王濤説,要盡可能方便農民多用、多諮詢,把農民在生産中發現的問題與專家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共同完善這個系統。

  目前,青島已有15萬個農戶開通了“農戶空間”,除了在電腦上可以享受定制服務,12316手機短信也能根據農民種養情況推送資訊,共涉及糧食、蔬菜、果蔬、畜禽、農機等13個項目。有數據顯示,按照資訊類別劃分的複合短信定制戶數達到12萬人。

  釋放市場活力

  支援新型農業主體網際網路創業

  眼下,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參與“網際網路+農業”熱情很高。地方政府能做什麼?青島的答案很簡單:針對農業新型主體的需求,加強網際網路應用培訓,支援網際網路創業。

  位於萊西市的青島傑豐農業科技發展公司,2013年在6個溫室中安裝了農業物聯網設備。公司總經理張莊濤説,要把物聯網真正用起來,溫室硬體得改善,管理人員素質得提升,然而既懂網際網路又懂農業生産管理的人才太缺了。

  人才也是農業電商發展的“軟肋”。據青島市農委對30家農産品電商企業的調研,網店美工、資訊採集等人才很難招聘,有經驗的人才年薪超過10萬元,對中小型電商企業來説壓力太大,並且人員流動很頻繁。

  青島圍繞解決這些問題,探索了兩個培訓途徑:

  其一,利用政府培訓資源。青島新型農民培訓體系較完善,擁有106所標準化社區學校、117個新型農民培訓基地,建立了近500人的農民教育培訓師資庫。今年上半年,先後舉辦了兩期農産品電子商務培訓班,培訓300余人次;還組織80名新型農民參加了全省農産品電子商務培訓班。

  其二,借力社會培訓資源。利用大電商企業“渠道下沉”、建設電商“孵化中心”的機遇,開展農民網際網路創業培訓。7月16日,位於黃島區的“青島農村淘寶西海岸服務中心”正式啟動運營,這是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農村淘寶計劃”的膠東地區第一站。

  “雙方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為黃島農業新型主體開展網際網路應用和創業培訓。”黃島區農發局副局長謝石林介紹,該區給予“孵化中心”3年辦公場所支援,其中辟出1000平米作培訓場所;設立了300萬元的區鎮村電商運營基金,用於農村電商合夥人培訓、獎勵及項目孵化推廣。

  電商“孵化中心”不僅為農民網際網路創業提供了條件,也帶動了農業産業的轉型升級。即墨市規劃建設了農産品電商發展聚集區,支援“即墨市農業專業合作社網”及農、林、水、畜等部門入駐,為新型主體提供農業生産經營服務。萊西市引導電商企業與物流企業同步建設,支援企業發展“城—鎮—村”物流業務。

  青島“網際網路+農業”的發展不僅吸引了企業掘金,也鼓勵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農業。

  在萊西市“鮮多多”農場,去年從南京農大畢業的秦衍雷,已經能熟練運用農業物聯網管理3棟溫室。“經常有北京的專家,來指導我們的物聯網,也常有外地的企業來參觀,對我很有幫助。”秦衍雷説。

  在即墨華盛綠能科技公司,就職于青島某高校的青年教師王海玉兼任著公司直供部經理,他正帶領一個年輕團隊發展農産品電商業務,他感覺“如魚得水”。

  據了解,青島在“網際網路+農業”行動計劃中提出了“網際網路+創業”計劃,通過強化農業創業培訓、促進農業産業“接二連三”及發展農業産業園集群,引領10萬農業“創客”創業,帶動百萬農民利用網際網路創業。

  上圖為萊西市“鮮多多”農場的工作人員在物聯網監控室查看溫室環境。見習記者陳藝嬌攝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