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民在家“點單”合作社到府服務

  • 發佈時間:2015-08-04 04:31:3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何紅衛通訊員涂玉國

  近年來,隨著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農村剩下的都是“386199部隊”(婦女、兒童、老人),出現了“青年人不願意種,老年人種不動”的現象。

  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成為一道難以破解的“三農”新問題。

  湖北襄陽市襄州區雙豐收農機專業合作社從2008年以來,探索採取土地全託管和半託管的方式,為農戶提供從機耕、播種、育秧、插秧、植保、收穫、銷售全過程“一條龍”式的服務,或者根據農戶需要提供“點單式服務”,探索出了一條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的“襄陽新模式”。

  解開了“誰來種地”的結

  “我今年種了15畝麥子,畝産900多斤,收入1000多塊錢,去掉360塊錢的託管費和50元收割費,每畝還能收入五六百塊,算一下,麥季能搞八九千塊錢!”7月12日,襄陽市襄州區張家集鎮周垱村二組周明江笑哈哈地對記者説。

  今年70歲的老周,老兩口種了20畝地。

  “我都不能勞動了,還能收這麼多錢,多虧有了合作社,要不然,我們真是沒辦法!”周明江説。

  周明江種地方式的變化,見證了雙豐收農機合作社的發展歷程。

  2008年,時任襄州區王河鄉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的宋濤,下鄉時碰到正在插秧的周明江,因為年齡大、身體有病、彎不下腰,他只好爬在泥水裏,插一下挪一下。

  這個景象一下子刺痛了宋濤:現在青壯年都進城打工了,老年人種不了地,能不能專門為農民提供服務?

  2009年,宋濤發動7位農民,合夥購買了大型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等設備,初步形成了耕種、插秧、收割等主要農業生産環節的全程機械化服務。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考慮到農民即使種不了地,也不願意流轉土地的實際,同時也是為了降低風險,他們採取土地託管的辦法進行土地規模化經營:對沒有勞動能力的,提供土地全託管,即農民交納一定託管費後,由他們負責提供全程農機作業服務;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提供半託管服務,即根據農戶需要進行各個生産環節的“點單式服務”。

  周明江是第一批享受到“點單式服務”的農戶之一。2009年,他與宋濤簽訂了耕地、小麥收割、水稻插秧等半託管服務。

  “進行土地半託管,既省錢,又省力。”周明江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託管協議,每畝機械插秧收費80元。當時,如果請人工插秧,2個人一天才能插完,要付工資160元,加上管飯、煙酒等,每畝地最少需要200元。“算下來,15畝水稻,省了近兩千塊錢呢!”

  土地託管後,不僅省錢,而且增産增收。周明江説,“機械插秧,秧苗均勻、通風效果好,每畝增産100斤以上,全年算賬,又增收三千多塊錢!”

  2010年12月,經過一年探索,雙豐收農機合作社正式掛牌運作。宋濤被推選為合作社理事長。

  2013年秋,由於年紀增長、體弱多病,周明江把土地交給宋濤實行全託管,每畝小麥只需交360元,從種到收,老周都不用管了。收穫時,直接在田間地頭結算費用,一切就OK了。

  土地是自己的,交點錢讓別人種管,收的糧食也是自己的,這種土地託管服務的方式,老百姓容易接受,紛紛把地交給合作社託管。

  合作社託管的土地迅速擴大,由2009年的1800畝,到今年上半年,共託管土地6.4萬餘畝,託管範圍涉及湖北、河南兩省11個鄉鎮。

  抱團發展實現服務“一條龍”

  宋營村一組宋大學,是8個農機專業合作社發起人之一。

  2010年,宋大學拿出5萬元資金入股。2011年,合作社用這筆資金購買了一台乘坐式插秧機,每天可以插秧60畝,收入4800元。當年年底,老宋分紅1.6萬元。到去年底共分紅9.9萬元。

  “這幾年分紅的錢,早把機械賺回來了,並且本還是自己的!”在採訪中,宋大學樂得合不攏嘴,“今年至少還能分紅三萬五千塊!”

  有錢出錢,有技術出技術,有機械出機械,通過幾年探索,合作社初步形成了帶資金入社、帶機械入社、帶土地入社、帶技術入社和混合式入社等多種合作形式,農民抱團入社、資源共用、優勢互補,實現了農機服務專業化、社會化。

  2014年秋季,張家集鎮史畈村十組種糧大戶韓巨正,帶著100畝幾年前流轉來的土地和拖拉機、收割機等一批機械加入合作社。

  為什麼要加入合作社?韓巨正算了又算:單憑自己實力,沒能力購齊農業生産各個環節所需的機械,加入合作社後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合作社平臺大、資源廣,可以實現機械、技術、良種等資源的共用,可以集體議價,降低種子、農藥、化肥價格,承攬更多的機械服務。

  入社後,合作社採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對韓巨正帶來的土地進行了土地平整,200畝高度落差不超過8釐米。精細整理後的土地,機械收割、耕種、插秧等效率提高20%,並且節水、便於田間管理,畝均增産100斤以上,一季增收2萬多元。

  為了實現科學規範管理,合作社聘請了專業財務人員,採取分類統計、分類結算、分類分紅的辦法,既保障了社員的利益,也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實現了雙贏。

  去年,合作社共提取服務經費100多萬元,興建了一座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的綜合服務基地。

  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的新探索

  一粒小麥從種到收,涉及到購種、耕地、開溝、播種、施肥、植保、收割、晾曬、銷售等十余個生産環節。

  雙豐收農機合作社成立之初,只能提供耕種、收割、插秧等生産環節的農機服務,通過幾年滾雪球式的發展,先後購買了開溝機、打埂機、烘乾機等農機設備,實現了農業生産全程機械化。

  為提高機械利用水準,合作社在土地託管服務時採取整村、整片推進的辦法,實現了土地相對集中、規模化經營。

  規模化經營,一個直接的好處是有效降低了生産成本。宋濤説:“合作社託管土地多,在買種子、農藥、化肥時需要量大,價格優惠,每畝可節省投資五十塊錢。土地成方連片後,機械操作既省時省力,又省油,一季每畝地又能省五十塊錢。兩樣相加,等於每畝地節省投資一百塊錢。”

  規模化經營,還促進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運用。宋濤曾從事農技推廣20多年,對此深有體會,他説,“過去,我們要推廣一個新品種,跑斷腿、説破嘴,老百姓不願意種,現在,我們自己引種、自己試驗,成功後進行直接推廣,省掉很多環節。”

  幾年來,合作社共引進推廣水稻黃花佔、小麥豫農949、華麥2號等新品種20多個,推廣硬碟育秧、生物配肥、衛星導航插秧等新技術10余項。

  襄陽市農委調查數據顯示,雙豐收農機合作社通過推廣良種良法,每畝地增産150斤,增收160元左右;而在種子、化肥、農藥、勞力投入上節約150元。每季每畝地為農民增收300多元,僅去年一年,就為農民增收4000多萬元。

  合作社推行的土地託管服務模式,除了帶來經濟效益,還帶來了巨大社會效益。襄陽市農委主任李光河説,“現在一些地方推行的土地流轉,如果流轉規模大了,農民離開土地進城,工業化、城鎮化吸納不了這麼多人,容易引發社會問題;流轉給工商企業,出了風險連租金都無法收回;流轉租金高了,會向非糧化、非農化發展,給農業生産和糧食安全帶來風險。而託管經營,土地權屬不變,風險共擔,利潤共用,農戶進退自如,深受農民歡迎。”

  湖北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王君正説,“襄陽市雙豐收農機專業合作社,以農機服務為基礎,以土地託管為手段,在不流轉土地的條件下實現了規模化經營,促進了農業科技的推廣運用,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种經營模式,是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的新的實現形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