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奇怪的市場格局,是誰慣出來的

  • 發佈時間:2015-08-04 03:29:28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梁建剛

  今年有這樣一條新聞:上海郵輪市場愈發蓬勃,可旅行社卻紛紛陷入虧損。

  一位旅行社經理與記者聊天時感慨:千算萬算,今年就包了一艘船,沒想還是虧了。原本每年5月—10月是郵輪旺季,上海始發的母港航線航次、接待出入境遊客人數,增幅都接近50%,可一場南韓MERS疫情,一場“鴻燦”與“蓮花”雙颱風,讓旅行社直接陷入虧損。業內有句玩笑話:一場疫情沒打垮南韓,卻把所有中國郵輪打回了原形。

  難道我國郵輪市場大熱的同時,也面臨增長拐點?奇怪的市場背後,究竟有什麼問題?

  中國包船制,全世界絕無僅有

  上海港國際郵輪旅行社總經理徐玨慧説,國內郵輪行業經過九年多發展,郵輪産品的銷售,基本形成以旅行社包船為主、船公司散賣為輔的模式,這在全世界絕無僅有。

  所謂包船制度,是指旅行社在與船公司協商、博弈,就NPD價格(標準載客量每床每晚價格)達成一致後,簽訂買斷型包船協議。包船後,旅行社必須按合同的約定全額支付包船費用,但也可以自行制定銷售價格。

  “包船模式曾使許多旅行社獲利豐厚,也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市場活躍,但問題隨之而來。”最明顯的是所有銷售壓力都壓在旅行社身上,而在歐美必須精打細算的郵輪公司,在中國卻是旱澇保收,穩賺不賠。在這樣的格局下,上海郵輪市場看似火爆,可真正賺錢的卻是外國郵輪公司。

  而在歐美,有著成熟的郵輪銷售體系:一是銷售價、指導價由船公司制定,但至少提前一年公佈航線和票價;其次,銷售代理商是通過向船公司以買斷切艙或零散訂艙的方式拿艙,船公司則以返回佣金的形式給予代理商利潤。

  而中國市場的包船協議中,船公司則會約定滿艙率指標,一般都在90%以上,若最後銷售達不到該指標,那麼旅行社還必須按虧艙的人頭支付罰金。如2014年皇家加勒比的罰金政策,就是當銷售滿艙率不滿99%時,包船旅行社要按虧艙人頭補齊損失的船票(按包船價格計算)。如此一來,旅行社雖以包船方式佔有一定上游資源,但也承擔了巨大風險,一旦市場動蕩,旅行社即面臨虧損。

  供給增長太快,難保産品品質

  在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葉欣梁看來,今年旅行社經營狀況不佳,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郵輪的供給增長太快。

  去年,上海接待國際郵輪靠泊269艘次,接待出入境遊客120.4萬人次,郵輪運營上海始發的母港航線靠泊240航次;今年,上海接待國際郵輪靠泊數暴增至410艘次,預計將接待出入境遊客174萬人次,母港航線靠泊391航次,同比增長都在40%以上。“還有‘海洋量子號’這些龐然大物,一個航次就能多裝1000多人。郵輪的數量可以跳躍,但遊客的發展需要過程。”葉欣梁説,現在的郵輪産品數量明顯有些供過於求。

  短短幾年,上海已超越紐約成為全球排名第八的世界級郵輪母港,但依靠基於人口數量的“野蠻生長”,尚未到追求産品品質與內涵的發展階段。目前,中國郵輪出境遊産品幾乎都以日韓為目的地,業內所謂的東北亞“黃金三角”,在市場增長時船方與旅行社“躺著賺錢”,可一旦市場出現動蕩,又沒有好的替代産品,退團和投訴率暴增、産品單一的矛盾即刻凸顯。

  産品品質,已成為中國郵輪旅遊産業的一大障礙。葉欣梁説,中國的旅行社承擔著郵輪産品的銷售、宣傳壓力,但郵輪公司作為産品、服務的提供方,設計什麼樣的線路、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旅行社卻沒有多少發言權。“相反,在中國遊客注重的岸上活動中,旅行社為了利潤,常安排過多免稅店、購物等行程。同時,一些郵輪在歐美服務優良,但到了中國,無論餐飲、表演,還是日常服務標準都下降很多,國內也沒有明確對其服務品質的衡量體系,産品的問題越來越多。”葉欣梁認為,這樣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面臨虧損在所難免,的確是到了該反思的時候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