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長城公司“輕資産”轉型發力第三方資管業務

  • 發佈時間:2015-08-04 00:29:47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受新《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監管辦法》影響,在聚焦不良資産處置主業同時,四大管理公司開始調整業務結構,推進“輕資産”轉型。其中,並購重組、第三方資産管理和資産證券化成為聚焦重點。以長城資産為例,該公司計劃力爭3至5年時間使第三方資管業務規模超過2000億元。

  “輕資産”轉型 從求規模到重結構

  長城資産總裁張曉松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已確定將第三方資産管理作為業務創新發展的重點,力求逐步形成“自營性資産管理和第三方資産管理並重”、“表內業務和表外業務並重”的格局,由主要“靠資本賺錢”拓展到“靠提供服務賺錢”,儘快完成從“規模增長”到“結構優化”的轉變。

  張曉松表示,傳統的“壞賬”收購、債轉股等均為資本消耗型業務,在我國銀行業較強的監管約束下,受到凈資産等因素制約,通過資管業務推動表外業務發展,提高“輕資本”業務比重,將有效解決資本約束等深層次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基金化運作將不良資産處置與資管業務有機結合,可以擺脫傳統融資渠道的限制。

  長城資産業務結構的這一變化,或許也是對監管政策調整的適應。自2015年1月1日起,新《金融資産管理公司監管辦法》正式實施,對資産管理公司的公司治理、風險控制、內部交易管理、資本充足性管理、財務穩健性管理和資訊披露等,均做出明確監管規定,資産管理公司需在改制後7年內全面達標。

  據記者了解,12.5%的資本充足率和三級以內的層級控制要求,長城資産已達標。其他方面,如公司治理、資訊披露等方面的要求,長城資産也已制定分步實施方案,將在改制後分階段落實。考慮到重資産業務的資本消耗高,在業務發展規劃上,資産管理公司傾向於提高輕資産業務比重。

  “資産證券化和第三方資産管理,都屬於‘資産端’融資,也屬於‘輕資本’業務,將是今後發展重點。這不僅是拓寬表外融資渠道的需要,也是適應‘大資管’時代的要求,降低資本消耗、創新發展的需要。”張曉松説。

  隨著“輕資産”轉型,資産管理公司的資管業務快速增長。華融資産的資管和投資板塊去年收入超過50.5億元。長城資産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末,集團第三方資産管理餘額487.8億元,較年初增長24%。目前,華融資産已向港交所提交H股上市申請,長城資産的股改方案獲批在即。

  全牌照格局玩轉資管業務

  與單純信託、券商、基金和保險的資管業務不同,金融全牌照的資産管理公司優勢明顯。目前,華融、長城、信達和東方均已搭建全牌照平臺,擁有包括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等多種金融牌照,如果能整合集團內金融平臺的客戶和運營系統,形成統一的大資管平臺,將産生更多的協同效益。

  “長城資産的發展方向是金融控股集團,而金控集團的核心要義在’協同’。集團協同並不是單純的利潤相加,而是綜合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通過集團綜合經營、協同作戰、交叉銷售、融合創新,以及資源共用、客戶共用、資訊共用、品牌共用,做到‘以最少的成本投入,實現最大的效益産出’,達到‘1+1大於2’的效果。我們不能將各牌照平臺做成一個個毫無關聯的‘小專賣店’,而要將其綜合起來,與母公司實現優勢互補,形成功能強大、服務優質的‘金融百貨超市’,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張曉松説。

  專家表示,與不良資産的收購處置相比,資管業務相對穩定,收益可持續性強。而且,新興市場資管業務發展迅速。據預測,2020年,亞太地區的資産管理規模將上升至16.2萬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接近10%。四大資管公司借全牌照優勢進軍財富管理市場,可謂順理成章。

  對此,長城公司副總裁胡建忠表示,將充分利用銀行、證券、信託、保險、基金等平臺的資金募集功能和通道功能,以“大協同”促進“大資管”發展壯大。此外,還將積極探索在不良資産領域的第三方資管,這是區別於同業的獨特優勢所在。

  據悉,在資管業務發展規劃方面,信達公司將“以不良資産經營為核心,通過協同多元化的業務平臺”,重點發展“資産管理業務和特殊機遇投資”。長城公司將以不良資産經營管理為核心構建“大資管”,以並購重組為核心構建“大投行”,實現全牌照綜合金融服務業務的“大協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