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國農村又將面臨一次重大變革——“網際網路+三農”調研啟示

  • 發佈時間:2015-08-03 10:06: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務院發佈的《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是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次戰略部署,明確了網際網路在“三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為促進“三農”發展指出了方向。近來,我們對北京、河北、遼寧和重慶等地區調研表明,網際網路已開始深入到“三農”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為農業增産、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網際網路在農村發展趨勢來看,將會展現出繼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之後,我國農村又一次重大變革。

  網際網路是引領“三農”發展的重要手段

  “三農”工作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和社會等多方面,如何促進各領域協調發展,是農村工作的難點。網際網路之所以能成為解決“三農”難點的手段,其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特點。

  (一)網際網路對“三農”的“相容”效應。網際網路能夠滲透到“三農”工作各個領域,形成了諸如“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網際網路+”人才培養,“網際網路+”科技推廣,“網際網路+”鄉村治理等多種形式,對“三農”工作都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網際網路對“三農”的“集聚”效應。我國農村多而分散,如何有效滿足千家萬戶對生産和生活需求,一直是個難題。網際網路可將農民分散的個性化供給和需求積聚起來,通過各種網路平臺集聚形成規模效應,實現為農服務的便利化。

  (三)網際網路和“三農”的“互吸”效應。相比城市而言,農村的網際網路市場未來需求更加廣闊,農村對網際網路的吸引力,以及農民對融入網際網路的願望都十分強烈。對“三農”這片網際網路藍海來説,網際網路的“互吸”效應一方面能夠動員更多的政府部門、企業、廠商、社團,通過政府資訊服務、B2B、B2C、O2O和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等,有針對性地為“三農”服務。另一方面,隨著農民電子商務意識的增強,“三農”工作將更多地依靠網際網路來開展,包括農産品電子商務、便民服務、網際網路村務管理等方面。

  “網際網路+三農”必須要遵循三項原則

  在“三農”領域,在利用“網際網路+”的時候,還需審時度勢、因地制宜,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以農民的利益為導向。首先,推行網際網路對於農民來講,應遵循“實惠、平等、公平、方便”的原則。實惠是指農民能夠從網際網路得到好處,增加收入;平等是指農民在購買和銷售農産品時雙方能夠平等協商定價;公平是指在農産品交易中,農民對確定農産品品質等級等有話語權;方便是指網際網路為農民生産、銷售提供了便利,對其操作農民易掌握。只有這樣,網際網路在農民生産生活中才受歡迎。其次,發展“網際網路+三農”,各地區應根據實際,集中力量,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和特色,以農民最關心的切身利益為切入點,一件一件地去解決。只有廣大農民得到實惠,“網際網路+三農”才能成功。

  (二)具備條件先搞,避免一哄而上。“網際網路+三農”大有可為,但在發展初期,不應一涌而上。比如目前,發展“網際網路+”鄉村旅遊,面臨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的問題;“網際網路+”農産品銷售,面臨小規模農戶網上推廣能力不足、網際網路服務平臺多而散等問題。“網際網路+”並非萬能,發展初期,各地區應本著先簡單後複雜、先試點後推廣的原則,具備條件先搞,取得經驗後,以點帶面再逐步推進。

  (三)發揮年輕人和能人帶動作用。實踐證明,我國發展好的鄉村,多是黨支部或鄉村能人帶動引領的結果。農村發展緩慢原因主要是由於人才和資金的缺乏。網際網路時代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年輕人和能人的帶動作用。年輕人有思想、有文化、有創業熱情,要給他們創造條件,吸引他們回到農村廣闊天地施展自己的才華。在實現“網際網路+三農”行動中,發揮年輕人作用是關鍵環節。

  “網際網路+三農”對於促進農村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網際網路+”概念誕生不過半年,卻顯示出了強大生命力,目前“網際網路+”行動已進入發展的黃金期。對於“三農”工作,“網際網路+”顯示出以下重要作用:

  (一)通過網際網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網際網路可以滲透到農業産業鏈的各個環節,通過網際網路,將農業産前、産中和産後聯繫起來,成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産前,農民所需的生産資料可以與農資電商和農機具電商進行對接,通過手機、電腦等智慧終端購買;在生産中,農民可借助網際網路和農業資訊服務平臺,獲取生産資訊和服務。山東、江西等地鄉村基層,出現了形式多樣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如“網上農技超市”,邀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入駐,從插秧、植保到收割等農業生産全程服務,都可供農民網上挑選或電話預定。在産後,農民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網際網路銷售,加快了農産品流通發展。重慶市榮昌縣2014年從事網路銷售業務公司已達1180家,全年電商銷售額達3億元,同比增長57.8%,當地的“榮昌豬”通過中國畜産品交易網,去年實現了1.5億元的銷售額,並通過電商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物流業發展。此外,網際網路在“三品一標”農産品發展、農業品牌建設、農産品加工等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通過網際網路,促進産業化經營,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近年來,農業佔GDP的比重逐漸變小,第一産業增速已放緩到了3.5%。我國農業的生産功能逐漸弱化,相反,生態功能、文化傳承功能和社會保障等功能正在凸顯。實踐表明,農業不僅有單純的農作物生産價值,而且,還可向農産品加工、運銷、流通、休閒觀光和服務業延伸,使農業呈現出綜合型、複合型價值,能夠得到多重的利益回報。網際網路能夠充分發揮農業多功能性,促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對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發揮巨大作用。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通過發展糧食産業化經營和網際網路行銷,使小麥從入廠到最後掛麵、麵片出廠最高增值比率達170%和234.5%,帶動了3000多個農民就業增收致富。

  (三)借助網際網路,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村的發展和振興,以及傳統農業要向現代農業轉變,人才是關鍵,網際網路在培養農村人才和吸引城市人才回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各級政府都建有農技推廣網,可以借助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臺將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機結合起來,為農村提供先進生産技術和農業科技人才。此外,還可以借助網路的豐富資源,提供資訊諮詢和職業農民培訓,如農業領域有一個公益性電話號碼叫12316,這個平臺可接受農民生産、生活等問題諮詢。據有關單位測算,該平臺現在每年為農民增産和減損合計約100億元。

  (四)借助網際網路,改善鄉村治理。鄉村治理直接關係到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目前,鄉村基層矛盾較多,鄉村的法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黨風廉政建設等方面比較薄弱。為了改善鄉村治理,建議可做如下探索:

  一是借助資訊化平臺探索村民自治。目前多數鄉村依靠村村通廣播系統,或村口的宣傳欄進行村務公開和管理,但局限性很大。現在依託移動互聯網,可以建立村集體內部的資訊化自治平臺,並依此推進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黨務公開,實現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規範化;可以建設農村集體“三資”資訊化監管平臺,並將農村集體財務預決算、收入、開支、資産臺賬和資源登記等資訊公開,接受廣大村民的監管;也可以依託資訊化平臺,對農村集體資産承包、租賃、處置和資源開發等集體決策,實現民主管理。

  二是借助資訊化平臺,創新鄉村基層管理服務。網際網路已滲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利用資訊化平臺更好地發揮村兩委的服務作用。比如,重慶市榮昌縣積極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網,在村衛生室建設醫療報賬系統,給廣大村民就醫帶來了極大便利,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看病難的問題。遼寧省遼陽縣將基層黨組織體系、基層民主組織體系、綜治維穩組織體系、便民服務組織體系、經濟合作組織體系、文化宣教和環境監管組織體系和農村社會居民健康工作整合到一起,形成了“6+1”農村社會治理新體系,並建立了“6+1”工作資訊平臺,有效解決了為民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該平臺可進入15個鄉鎮、199個村級頁面,囊括了黨務管理、民訴平臺、三資管理、電子商務、土地流轉等十幾個系統模組。此外,借助網際網路平臺,可以探索開展法制教育,化解農村矛盾,還可以以網際網路平臺為抓手,倡導移風易俗,培養良好道德風尚,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三是借助網際網路平臺,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關愛和服務。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農村社會老齡化問題比城鎮更加嚴峻,問題更突出。據不完全統計,農村空巢老人數量約1個億,還有近5000萬的留守婦女和6000萬留守兒童,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整合政府和社會力量,落實監管主體責任,加強對農村留守人群的關愛和服務。

  “網際網路+三農”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當前存在的問題。“網際網路+三農”雖然是發展趨勢,但也面臨著不少困難,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難題依舊存在。農民常常依賴於中間商,如龍頭企業、經紀人、合作社或協會等對接大市場,定價權、訂單權都很小,有了電子商務平臺,小農無需或減少依賴中間商,可直接對接市場,但這僅是條件較好的部分農村可以做到。由於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完全依靠網際網路解決農産品流通問題還不現實,相當多農民還要依賴中間商來解決。

  二是鄉村物流體系建設問題。網際網路出現後,傳統的趕集方式逐漸轉變為“網上趕集”,傳統的“車馬配送”正在轉變為現代物流配送。但我國農村地域廣闊,村莊分散,特別是落後地區網上交易後,購銷産品量少而分散,給物流配送增加難度,一時難以解決。

  三是農村地區資訊獲取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國農戶獲取資訊的渠道逐漸由過去的口頭傳播向網際網路發佈轉變,但農村真正能掌握資訊的人才缺乏,獲取相關資訊的能力依舊不足。應當探索讓電子商務操作簡便易行,像智慧手機那樣,即便文化不高的農村老人也能輕易掌握。如遼寧省電子商務協會就針對農民資訊應用能力開展培訓工作,已先後有1000多名村民參加了培訓,各村組織對農民開展網路下鄉宣傳普及活動,廣大農民切實感受到資訊化就在身邊、資訊化能幫助致富。

  四是交易産品品質保證問題。隨著網際網路銷售額的增大,交易雙方通過網路溝通,尚難確定農産品的品質等級,部分商品在物流過程中也會出現品質問題,這些都會影響網際網路銷售,特別是農産品冷鏈物流標準不配套,生鮮農産品品質問題尤為突出。

  (二)相關政策建議。在“網際網路+”的浪潮下,要真正實現網際網路帶動農村的發展,各級政府應對如下建設給與付出和政策支援:一是要加強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防止出現“城鄉資訊化二元結構”,可借助“寬頻中國”戰略,實現寬頻村村通,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二是要加強農産品産地市場建設和流通體系與農産品電子商務的有效對接,提高流通能力。三是應注重培養提升農民網際網路應用能力和資訊化水準。四是各鄉村基層應利用“網際網路”將所在鄉村的優勢資源與農業現代化串聯起來,將資訊化滲透到農業生産、農産品銷售、農業政務管理等各環節。

  (作者係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