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經濟日報評論員:正確認識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

  • 發佈時間:2015-08-03 07:4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做好經濟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關鍵所在,是要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給中國經濟把了脈、定了調、開了方。步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中國經濟,正面臨增長速度換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增長動力轉換的新形勢,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關鍵是要深刻認識經濟發展新形勢,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增長速度換擋,這是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基本特徵。中國經濟上半年增長7%,是在世界經濟仍處於深度調整期、我國經濟正處於“三期疊加”的特定階段,並且是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巨大體量上取得的,實屬來之不易。7%左右的速度,與我們的年度預期目標是相符的。經濟發展受資源稟賦、環境負荷、勞動力供給等制約,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也符合典型經濟體的一般規律。新常態需要穩心態。觀察速度要看是否過快過慢,是否影響了就業,是否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發展方式轉變,這是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內在要求。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以往鋪攤子、上項目的老做法,其産生作用的邊際成本越來越高。面對資源的“紅燈”、投資的“黃線”、土地的“紅線”,只有堅定不移地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從主要追求數量速度,拼規模、拼消耗的粗放增長,轉向數量品質效益並重,可持續發展的集約增長。近年來單位GDP能耗逐步下降,今年上半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7.1%,説明我國經濟運作的品質在逐步提高。一些地方的實踐也表明,越儘早轉型,主動轉型,越能率先發展。比如,地處東部率先發展區域的上海,是最早進入經濟新常態的地區,轉型陣痛比全國大部分地區來得早。上海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7%,稅收收入增長23%,經濟運作優於預期,初步嘗到了轉型的甜頭。

  經濟結構調整,這是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是我國實現更高品質、更好效益的經濟增長的必由之路,也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的“主旋律”,各主要經濟體都在積極致力於結構調整。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已超過製造業成為第一大産業,以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隨著《中國製造2025》規劃和“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的落實,新興産業和新興業態將迎來發展壯大的新機遇。不容忽視的是,製造業産能過剩仍然嚴重,一些企業經營困難。企業兼併重組、生産相對集中不可避免,經濟結構調整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智慧。

  增長動力轉換,這是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必然趨勢。在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都出現了新的變化,經濟增長的動力處在深刻的轉換之中。消費的基礎作用進一步加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提升。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拉動GDP增長4.2個百分點,貢獻率為60%,比上年同期提高了5.7個百分點。與消費升級有關的商品銷售繼續快速增長,如,適應假日需求的多用途乘用車銷量逆勢增長等,而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文化娛樂等方面還有很大空間。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認識到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通過創新,一批符合市場前景、掌握核心技術、品質安全可靠的新産品、新服務將不斷激發消費需求,形成一波一波的消費浪潮。同時,隨著商事制度等改革的推進,市場主體數量持續快速增加。今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註冊企業同比增長19.4%,註冊資本增長43%,帶動了大量就業。千千萬萬個市場主體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主動而自覺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業創新活動,必將匯聚形成強勁發展的新動力。

  新常態、新趨勢、新思維。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經濟日報評論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