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青糰社:苦熬兩年,熬出杭州最大兼職平臺

  • 發佈時間:2015-07-28 05:34:18  來源:今日早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拿”下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的兼職代理權

  青糰社:苦熬兩年,熬出杭州最大兼職平臺

  □本報記者 金梁

  很多大學生希望能在空閒時間,或打工賺到人生第一筆薪水,或通過兼職提升能力,提前了解社會。

  同時,越來越多企業對兼職工産生了需求。麥當勞、肯德基等就是最好的例子,僅12元/小時的薪水開支,能替企業節省大量用工成本。

  這樣的供需關係,決定了學生兼職市場的舞臺有多大。有業內人士估計,全國僅學生兼職領域就可能有500億至1000億元的市場規模。

  青糰社,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誕生的一家網際網路創業企業。

  正逢暑假,學生兼職又迎來了旺季。“平時每天有500個學生找到兼職崗位,暑假高峰時間在三倍以上,將近2000個。”青糰社創始人鄧建波淡定地介紹。

  學生時代創業,背了一屁股債

  鄧建波,“90後”,桐廬人,有一個外號叫“老黑”。

  和很多“90後”創業者不同,鄧建波身上有股成熟、老成的氣息。這源於兩個原因:他有過兩次創業經歷、曾欠過一屁股債。

  “我大學讀的是物理專業,兩個班一共有60來個男生,只有4個女生,畢業後只有一個男生找到了女朋友。”鄧建波這麼説,是為了説明他們那群男生的溝通能力普遍不高。

  鄧建波説,自己在大一時極度內向。“第一次兼職去做問卷調查,面對陌生人,我什麼話都説不出口。不巧的是,這份兼職還被坑了,最初説好的是200元/天,結果對方附加了諸多條件,只給了80元/天的底薪,最後只能不了了之。從那時起,我就開始主動接觸社會。”

  鄧建波所謂的“接觸社會”,就是創業。

  第一個創業項目是校園外賣點餐網站,8個人一共出了3萬元,業務範圍覆蓋了整個小和山地區,每天有100單左右的外賣。半年後,因為合夥人畢業、項目盈利不佳等原因,網站倒閉。

  第二個項目是做校園周邊餐館的餐牌廣告,鄧建波和一個合夥人東拼西湊借了2萬元起家。“學生等餐的空閒時間,餐牌廣告是非常好的行銷手段。當時我把校園邊上90%的餐館都談妥了,湊錢做了一大批餐牌。結果,餐牌上的廣告位一直賣不出去。”

  兩個項目失敗之後,鄧建波背上了一屁股的債務。“當時借錢創業,都是三四百元地湊出來的,本來以為個把月可以還清,結果……”

  為還債,進入兼職仲介行業

  為了還債,鄧建波開始了打工生涯,並進入一家學生兼職仲介公司。

  2012年,大學生做兼職的標準是60元/天,每天大概在6—8個小時左右。仲介公司要向每位學生一次性收取150元的仲介費。

  “我當時厚著臉皮去敲新生的宿舍門,那年一下子拿下了校園30%的新生客戶。”在債務的壓力下,鄧建波拼了。

  結果,他靠著仲介提成一下子還清了債務,還贏得了老闆賞識,從一名校園代理變成了浙江省級總經理。

  隨著工作的深入,鄧建波開始發現學生兼職市場的前景,而傳統仲介的方式過於低效。

  “大學生兼職的慾望非常強烈,但有很大一部分人不願交150元仲介費。後來,我向總公司提出,是否可以向學生免費開放。”這樣的建議,被老闆認為是天方夜譚。原因很簡單,當時的模式是:仲介求企業給崗位,向企業免費開放;而學生求仲介給崗位,所以向學生收費。

  於是,鄧建波跳了出來,再次衝進創業大潮。2013年7月,鄧建波的青糰社正式成立,提出“全國首家對大學生提供免費兼職服務平臺”的概念。“當時同行一致認為,我們在三個月內必死。”

  拿下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的代理權

  鄧建波憑藉此前積累的資源,迅速打開了企業和學生兩端市場,都免費。對企業來説,有第三方免費提供學生資源,自然非常樂意;對學生來説,從以前交仲介費到免費,更是拍手歡迎。

  借著微信公眾號,鄧建波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學生“粉絲”,之後每月的新增量在1萬人以上。“‘吸粉’過程中,我一分錢都沒花過。”

  當時,整個學生兼職市場已發生變化,最早,學生兼職崗位大多是超市促銷員、街頭散發小廣告的工作;後來,餐飲等行業的兼職崗位需求越來越大。“從以前求著企業給崗位,到企業求著給崗位,這就是我堅持走免費思路的原因。”

  “我最早去和肯德基公司談,對方理都不理。後來我就去找各家肯德基餐廳經理,他們對兼職工非常有興趣。”鄧建波説,每家肯德基門店有100來號員工,其中近80%是兼職的,付12元/小時的費用。

  “拿下”杭州60多家門店後,鄧建波再去跟肯德基公司談,“對方終於認可了我們這個平臺”。

  之後,鄧建波把這個模式複製到了麥當勞、必勝客、星巴克等多家企業,都獲得了兼職獨家代理權。

  “和傳統的學生兼職仲介相比,我們平臺的崗位非常有吸引力,人氣越來越旺。”鄧建波説,大學生都比較喜歡洋快餐企業的兼職崗位,一來兼職時間較自由,二來可以體驗到外企的氛圍,有的還可以學到做漢堡、做咖啡的一技之長。

  在青糰社網頁,有時還會出現非常搶手的兼職崗位,如網易遊戲試玩員,每個月有1000個崗位,2個小時100元,被愛玩遊戲的男生搶爆了;還有一個“扮鬼”的娛樂兼職工作,雖然崗位數量不多,深得女學生喜愛;杭州宜家開業後,每天需要100個促銷員崗位,報名的人也非常多。

  欠薪半年後,見到融資“曙光”

  隨著供需關係變化,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傳統兼職仲介紛紛倒閉,而網際網路兼職平臺應運而生。由於青糰社起步較早,搶佔了杭州大學生市場30%的份額,迅速成了杭州最大的學生兼職平臺。

  話雖如此,但在2014年下半年,青糰社面臨了一場危機——資金鏈斷裂。

  兼職創業項目的盈利模式,一般是向學生提供服務,但不收取任何服務費;向企業收取增值服務,甚至是10%—20%的提成比例。但現實中,青糰社剛創業,直接向企業收費顯然是行不通的。

  該從哪賺錢呢?“最早的時候,我們在兼職平臺上做了一個培訓欄目,學生報名參加培訓,平臺方收取一定佣金。”鄧建波説,吸引培訓、旅遊機構來發佈消息,甚至是賣産品,向廣告主收費,是兼職平臺的盈利方式之一。

  但半年後,鄧建波毅然砍掉了賺錢的培訓平臺。“原因很簡單,做兼職業務的員工很苦,活多但不來錢;做培訓業務的員工很舒服,拿提成,盆滿缽滿。即使這兩部分人分成了兩個辦公室,但整個團隊內部依然存在矛盾。更主要的是,做培訓業務,和我的創業初衷發生了偏離。”

  青糰社運作了一年,用光了鄧建波積攢下來的所有錢,終於在2014年迎來了最大的困難。“團隊從4個人起步,後來發展到20多人,平臺收入都投入到了平臺搭建和維護上,後來連發員工工資都夠嗆了。”

  “我們幾個創始人一開始説好的,每個人是1500元月薪;後來扛不牢了,員工的月薪也變成了1500元;再後來,工資欠了足足半年。”

  2014年過年前幾天,鄧建波苦惱得一塌糊塗,因為工資依然沒著落。“15號放假回家,14號還沒有錢。我一直在等投資人的消息,平時大家熬一熬還説得過去,但過年回家連錢都沒有, 家裏人肯定會有意見。1500元的月薪已經説不過去了,還欠薪這麼久,説不定明年大家都另尋出路了。”

  那天下午4點多,鄧建波收到一條短信:投資人承諾的一筆錢終於到賬。

  2015年2月,青糰社拿到一筆1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到5月,青糰社又拿到了一筆千萬元級別的融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