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學 不平淡
- 發佈時間:2015-07-26 03:52:3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正是這種對未知世界的不斷探索,讓我們的生活不那麼平淡
當“新視野”號冥王星探測器從48億公里之外將冥王星清晰的圖片傳回地球時,2015年的7月就註定了不平凡。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説,他們知道下一次有這麼好的觀測冥王星的機會要等到200年之後。對於普通人來説,他們知道了“愛心”不光能征服地球,還能征服宇宙(照片上顯示,冥王星表面有一個明顯的桃心形狀)。
浩瀚宇宙,茫茫星空,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不知引發了多少人的無窮遐想。就拿冥王星來説,從85年前一個叫克萊德·湯博的美國小夥兒發現它,到今天人們終於可以很接近地觀測它,這中間包含著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不懈探索,凝聚著人類對技術進步的孜孜追求。這種探索精神和追求努力,是最能感動人的正能量。
中國人應該是最早注意觀測天文的民族之一。比如,夏朝時有最早的日食記錄,殷墟甲骨文中有最早的月食記錄;《春秋·魯莊公七年》記載了一次天琴座流星雨的發生,《詩經·小雅》有世界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日月連食的記錄。馬王堆漢墓帛書曾繪出二十九種不同彗星的圖畫,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留下了五百多顆恒星的記載,如此等等。這種源遠流長的“天文愛好史”,並不是因為古人閒的無聊,而是與先民們經過觀察,注意到天文、星相、季節、氣候之間的密切聯繫,以及對農耕的影響。“靠天吃飯”,其實是生産技術水準低下的真實寫照。
當然,古代頻仍的戰爭,使得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成長為優秀的軍事統帥。人們熟知的《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精彩的章節,生動刻畫了諸葛亮深曉天文、神通廣大的軍師形象。書中那段諸葛亮向魯肅解釋怎麼判斷出某日“江上必有大霧”的言論,幾乎就是一堂天文氣象學的科普課。
不過,封建王朝時代的科學普及肯定是非常糟糕的。比如,同樣是古典名著的《水滸》,其氣象方面的知識就一塌糊塗。書中寫林沖“雪夜上梁山”,走到梁山地界時“彤雲密布,朔風緊起,又早紛紛颺颺下著滿天大雪”。但是當朱貴派小嘍啰用船將林教頭送到水泊中時,卻是“山排巨浪,水接遙天”,湖面居然沒結冰。無怪乎有學者考證,《水滸》的作者必然是沒有北方冬季生活經歷的南方人。
宋明之後的中國讀書人缺乏天文氣象等知識,想想也不奇怪。一方面,文人讀書為的是科舉考試,可以“不辨菽麥,不識稼穡”,自然科學的知識不在八股考試範圍之內,誰去學它?另一方面,皇帝們説“君權神授”、“天命所歸”,強調“天機不可洩露”,壟斷了天文氣象方面的“研究權”、“解釋權”,平民不許髮發議論。結果是,除了一些江湖術士靠所謂“星相”、“八卦”蒙人騙錢,老百姓只要知道黃歷知道二十四節氣就行了。只不過,愚民政策一旦推行,老百姓固然懵懂無知,滿朝文武乃至舉國上下的文化精英們,于天文氣象等方面也基本上是半吊子,礦冶、機械等學問一竅不通,航海探險之類更是想都不想。結果,堅船利炮的西洋人打進來,才知道自己已經大大落後了。
如今,我們已經比前輩祖先們進步太多也幸福太多。“嫦娥奔月”不再是神話,飛出地球不再是夢想,移民火星都有人報名。也許,正是這種對未知世界的不斷探索,讓我們的生活不那麼平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