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半數文物建築存安全隱患 保護資金欠缺
- 發佈時間:2015-07-25 19:40:00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實施10年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迎來首次“體檢”。昨天,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聽取並審議了市人大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其中曝出本市保護古城方面的諸多問題,如舊城小型私房翻建存違規,市50%文物建築存在安全隱患。
□問題
舊城修建詳規尚未編制
執法檢查組提出,舊城和歷史文化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尚未編制並公佈,致使保護工作缺乏詳細具體規劃和標準。此外,條例規定市政府應當制定並公佈具有保護價值建築的認定標準和程式,統一制定設置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標誌,明確風貌影響評估的具體標準程式和優秀近現代建築、工業化遺産的保護措施,但這些配套制度措施至今尚未出臺,影響了保護工作統籌和有序開展。
2010年成立的市名城委,其統籌協調、承上啟下、橫向聯繫、督察督辦的職能作用尚待全面有效發揮,綜合管理機制不夠健全,一些部門履責不到位和多頭管理、難以形成合力的情況客觀存在。同時由於公眾參與機制、利益協調機制不盡完善,社會公眾參與名城保護的程度不高,特別是在具體項目實施中,參與規劃建設、共用成果的廣度和深度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建議 名城保護納入“城市總規”
市人大執法檢查組認為,北京的歷史名城保護要按照首都城市的戰略定位和《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堅持以人為本,貫穿歷史現狀未來,統籌人口資源環境,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有機地納入市“十三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當中,正確處理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關係,把保護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有機結合起來,把經濟建設、現實利益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長遠利益緊密結合起來。
同時,執法檢查組還提出,要按照條例要求,進一步完善舊城和歷史文化街區專項保護規劃,抓緊編制歷史文化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明確保護範圍、保護原則、保護內容、控制指標和土地使用功能、人口密度、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分類保護、整治措施。
舊城風貌保護資金欠缺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公益性資金,特別是舊城風貌保護、老舊房屋修繕、市政設施改善、人口有效疏解等資金需求量巨大。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梁偉在作報告中提到,我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財政收入和銀行貸款,資金來源匱乏。此外,據統計,由於歷史原因,目前全市約50%的文物建築存在建築結構及消防安全隱患,文物建築不合理使用現象還比較突出,但受現有政策、資金籌措和産權明晰等限制,解決起來困難比較大。
此外,在實際工作中,遇到舊城內小型私房原址翻新的建設項目較多,全部開展評估工作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應儘快明確“風貌影響評估”的標準與程式。
>>建議 建立資金投入保障機制
及時建立常態的資金投入保障和統一調配管理使用機制,探索研究社會資金引入的良性運作機制和投資回報政策。
執法檢查組提出,應根據保護對象的內容和性質,合理界定保護責任主體,明確投資方式和資金投入重點方向。其中,對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歷史文化街區、文保單位和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築的保護,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對只需保護舊城整體風貌的區域,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對舊城平房區改造項目,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居民的兩個積極性,合理分擔資金,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投入的最大效能。
名城保護缺乏文化傳承
執法檢查組指出,名城保護應注重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核心在於對名城的保護和對優秀歷史文化的有序傳承。目前,對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挖掘、保護與傳承依然不足,存在“見物不見人”的現象,名城保護與歷史文化傳承未能有機結合起來。
比如,文物建築的騰退、保護與合理利用,地下文物和遺址保護,近現代優秀建築與工業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舊城整體保護以及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工作,很多都還處在摸索階段,歷史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尚需深入挖掘。
>>建議 名城保護見“物”見“人”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既要見“物”又要見“人”。重點在於保護城市的歷史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和民俗特色,真實反映城市自身發展歷程和歷史文化傳承,充分發揮首都城市人文資源和文化影響的作用。
具體來説,要分類引導,強化特色,始終堅持歷史資訊的真實性,培育具有首都特點的傳統居住、文化和演藝、商業、餐飲等特色街區,使之真正成為弘揚首都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全面展示歷史街區獨有的文化魅力。
□探訪
適應變化 書店主人考慮轉行
楊梅竹斜街,這條擁有百年曆史的大街曾經是歷史上著名的商業街,經歷百年變遷後,變成一條現代商業街。昨天下午,記者來到已經完成修繕改造的楊梅竹斜街。據悉,經過疏解後,楊梅竹斜街的三成居民搬離了舊城。
“祖輩幾代人都住在這裡”的石寬(化名)説他不會搬走。石寬家擁有一套50平方米的門面房,還有四合院。他利用門面房開了一間小書店。舊城改造後,石寬感慨生活發生了改變,房子乾淨了,衚同寬敞了,“但老鄰居也走了不少。現在多了很多遊客和外國人,書店的生意不如從前”,石寬開始思考“是不是也轉型幹點適合這條現代商業街的生意了”。
據了解,楊梅竹斜街1700戶居民中有529戶選擇遷出。騰出的地方,一部分建設成了公共設施,另外20多座院落則引進以文化創意為主的商業,如非遺傳承人工作室等。
難覓古韻 四合院裏擺小吃攤
記者昨天下午來到東城區南鑼鼓巷,在南北向700米的道路上鱗次櫛比排列著數百商家。除少數幾家老北京傳統小吃店面外,時尚快餐店佔了很大比例。
在景陽衚同附近,一家餐廳門口擺放著“老北京四合院免費參觀”的標牌。從北門進入後,記者卻發現裏面經營著各色小吃。遊人稱:“本來想看看四合院長什麼樣,但一進來感覺到了室內小吃攤”。
店員説,“這裡是老闆兩年前翻新的,除了頂部,其他格局都重新做了規劃,原來的東廂房西廂房都看不出格局了。”
在帽兒衚同內,一位黃包車車主正在大門緊閉的文煜府前為租車的遊客講解其歷史由來。大門左側標示著“非開放單位,謝絕參觀。”除“齊白石舊居紀念館”“婉容故居”等少數古跡定時開放外,其餘大部分古跡都大門緊閉,遊客無法參觀。
□相關新聞
商業味兒太濃
南鑼鼓巷及什剎海 落選歷史文化街區
市人大城建環保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歷史文化街區要原汁原味兒保護。南鑼鼓巷、什剎海因為商業味兒太濃而沒有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名單。
北京的舊城有居住區及商業區。什剎海地區和南鑼鼓巷是居住區,可是開發以後,已經沒有了原來的味道,背離了原有的特色。此次執法檢查發現,目前,舊城的保護和改造,實現了由開發主導向政府主導、由“大拆大建”向小規模、漸進式、微迴圈改造模式的轉變,但主要採取自下而上推動具體項目帶動保護的方式進行,仍未跳出以商業開發就地平衡成本的改造模式。導致這些地區商業性開發程度高,但功能和人口卻未能得到有效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