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包容是大眾文化時代的關鍵詞

  • 發佈時間:2015-07-25 01:30:3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玉淵雜譚

  記得多年前一部青春偶像劇的經典臺詞——“如果道歉有用,那還要警察幹嘛”,這種台灣腔的句式和邏輯雖有些幼稚,但有些時候也能用來形容“道歉多餘”。比如這次,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要求賈玲道歉,就顯得矯情,雖然我個人也不認同以自我醜化為籌碼博出位的方式。在流行文化中橫行多年的“惡搞”早已不知冒犯了多少人和事,在這種大眾文化氛圍下以正統和清高的姿態申訴,反而容易招來反感和質疑。

  大概是看到了所謂“伸張正義”的效果,中道協權益保護委員會緊隨其後,譴責電影《道士下山》醜化道教,要求導演陳凱歌道歉。結果馮大導不幹了,幽其一默曰之:“妖協要求《捉妖記》道歉。”想像力一時炸開了鍋,三體人要求劉慈欣道歉,烹飪學會要求《煎餅俠》道歉……由道歉體掀起的造句潮,潛臺詞實際上是“木蘭文化研究”和“中道協權益保護”這樣的存在本就令人費解,還滿世界樹立假想敵,拿吹毛求疵當精益求精。

  花木蘭其人並無正史記載,全因樂府雙璧之《木蘭辭》的流傳而深入民心,走的是文學形象路線,其天然屬性就是被改編和演繹。在戲臺、舞臺、銀幕和熒幕上活躍著不同的木蘭,人物創作的好壞優劣一直由觀眾評判。至於導演對某一人物的探索和表達,就算差強人意,所謂“純屬虛構”也不至於進入道德審判程式。文藝作品憑個人理解,實在荒唐難忍的,大不了不看,或噴幾句文藝批評,都是受眾的權利。但“君權神授”似的把自己置於文學形象之上,扮演起代言人,壟斷其闡釋權,這對所有創作者和受眾而言都無異於一種精神綁架。

  試想一下“唐傳奇研究中心”要求《西廂記》作者王實甫道歉:《鶯鶯傳》裏的張生明明是一朝富貴便始亂終棄的典型人物,怎奈你改寫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俗套結局,元稹何以瞑目?又比如“許仙文化協會”要求《新白娘子傳奇》劇組道歉,因為馮夢龍本意許仙是不接受人妖相戀的,豈能在此誤導新時期的青少年?以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和中道協權益保護委員會的邏輯理論,中國文學藝術史就此改寫。

  如果作品改編本身並未逾越法治和道德標準,只不過令“風雅者”倒了胃口,那麼最次稱之為“三俗”之作。一個處於開放社會的文明的人或組織,對此可以選擇自我抵制,卻無要求道歉的權利。包容,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徵。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