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愛因斯坦:與北京大學擦肩而過

  • 發佈時間:2015-07-25 01:30:3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桂下漫筆

  文·胡一峰

  1922年11月14日,《北京大學日刊》發佈消息:愛因斯坦將於新年來華,並到北大講學。消息發佈的前一天,愛因斯坦夫婦從香港前往日本,正好中途在上海停留。中國人好講緣分,愛因斯坦和中國也可謂有緣,正是在短暫的上海之旅期間,他從瑞士駐上海總領事那裏得到了自己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正式通知。

  愛因斯坦在上海受到了盛情款待,欣賞崑曲,遊覽豫園,書畫家王一亭還做東宴請,于右任、曹谷冰、張季鸞等一眾名流作陪。席間,于右任致辭,給予愛因斯坦極高評價,稱其為“現代人類之誇耀,不僅在科學界有偉大之貢獻與發明”。當時的名人都喜歡拿青年説事,于右任也不例外,他代表中國青年鄭重表達了對愛因斯坦的敬仰之情,懇請愛因斯坦結束日本講學之後,到中國講學。

  第二天上午,也就是《北京大學日刊》發佈消息的那一天,愛因斯坦離開上海前往日本。三周後,在蔡元培努力下,一封中國知識界聯名邀請愛因斯坦來華講學的信正式發出,信中説:

  “尊敬的愛因斯坦教授先生:您在日本的旅行及工作在此間受到極大的關注,整個中國正準備張開雙臂歡迎您。您無疑仍然記得我們通過駐柏林的中國公使與您達成的協議。我們正愉快地期待您履行此約。如能惠告您抵華之日期,我們將非常高興。我們將做好必需的安排,以盡可能減輕您此次訪華之旅的辛勞。”

  不過,信中提到的“協議”,其實並非正式的講學合同,不過是蔡元培等對愛因斯坦來華的邀請。説到這段往事,不能不提浙江杭州人夏元瑮。1919年,夏元瑮在老師普朗克引薦下,結識愛因斯坦並隨其學習,還經常到愛氏家中求教。現在來看,愛因斯坦與中國之間的緣分,大半也是由夏元瑮促成的。比如,夏曾在柏林邀請梁啟超與愛因斯坦夫婦共進晚餐,東西方兩位思想大師相談甚歡,這為後來蔡元培邀愛因斯坦來華,遭遇資金困難時,梁啟超伸出援手埋下了伏筆。

  1921年春,也是在夏元瑮的陪同下,赴歐洲考察的蔡元培專程到愛因斯坦家拜訪,並向愛氏發出講學邀請。蔡元培在日記中寫道:“午前,夏君浮筠,林君宰平來,同訪安斯坦(Einstein),知彼將往美國,為猶太大學籌款。歸途到英、荷為短期演講,即回德。彼現任物理研究所所長,言德人不願彼久離德。詢以是否能往中國,答甚願,但須稍遲。彼詢往中演講,用何種語言,告以可用德語,由他人翻譯,夏君即能譯者之一。夏君言:用英語亦可,安斯坦言操英語甚劣。”

  又過了一年,愛因斯坦準備到日本講學,正在德國訪問的北京大學教授朱家驊得知消息後,馬上寫信給愛因斯坦,邀其到北大講學一年。在信中,朱家驊還勸告愛因斯坦先訪問中國再訪問日本。揣測朱家驊的心理,或有與日本一爭高下之意。但愛因斯坦卻似乎沒理會這一點。他回信説,“我一點兒也不能理解,這兩項訪問的次序,究竟有什麼關係。至於優先權,你們的邀請的確在先,但是日本人畢竟先提出了優越的條件,因而在一定意義上也有某種優先的權利”。

  所謂日本人的優越條件,主要是豐厚的待遇。在此,我們不得不感嘆“有錢才是硬道理”。其實,蔡元培已代表北大承諾北大擔負愛因斯坦在北京期間食宿費用,並支付每月一千元的酬金。但愛因斯坦開出的酬金比這要高得多,理由是近來“美洲各大學來函,所開各款,為數均在貴國之上”。按愛因斯坦的要求,酬金1000元可以,但需是美元,此外還需負擔他和夫人從東京至北京、北京至香港的旅費以及北京飯店的一切開銷。當時的北大教授一個月薪金約為200元。對愛因斯坦的這一要求,蔡元培頗感為難,幸好與愛因斯坦有一面之緣的梁啟超慨然承諾解決部分經費。有了梁啟超這句話,蔡元培心中一塊石頭才算終於落地,趕緊委託中國駐德公使向愛因斯坦發出了肯定答覆。

  有了這許多的鋪墊,按説一段學術佳話應如約而至了,但遺憾的是,前面提到的中國知識界給愛因斯坦的聯名信足足過了半個月才到愛因斯坦手中,而此時的愛因斯坦因久未等到北京的消息,自行取消了講學計劃。面對對愛因斯坦翹首以待的國人,蔡元培既失望又無奈,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加以解釋:“我們合各種學術團體致函歡迎,是表示鄭重的意思;一方面候各團體電復,發出稍遲,一方面到日本後因他的行蹤無定,寄到稍遲;我們那裏會想到他還在日本候我們北京的消息,才定行止呢?”蔡元培還説,“但願一兩年內,我國學者對於此種重要學説,竟有多少貢獻,可以引起世界著名學者的注意”,從中也可讀到蔡氏煞費苦心邀請愛因斯坦來華,目的還在為國人樹個榜樣,激勵學子的向學之心。

  1923年元旦前後,愛因斯坦從日本返回,又路過上海,元旦當晚,他在租界工部局大講堂參加了一次相對論的討論會。這次會議給他留下的印象並不好,他在日記中稱之為“一場充滿愚蠢問題的滑稽戲”。不過,兩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雖然時間很短,卻足以讓愛因斯坦感受到這個國家所遭受的苦難,在此後的歲月裏,他一直對這個東方文明的發源地以及為這片土地的明天而奮鬥的人們表示了極大的同情。1932年,愛因斯坦和羅素、杜威聯名致電蔣介石,要求釋放陳獨秀。1937年,他又和杜威等學者致電中國政府,對“七君子”被捕表示深切關懷。而中國知識分子也一直把愛因斯坦當作“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來看待,1943年,物理學家束星北還致函愛因斯坦,邀他來華定居,以度余生。當然,在那次與北大擦肩而過之後,愛因斯坦最終也沒有來中國,而是在大洋彼岸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歲月。幾十年後,另一所著名的大學倒是迎回了一位“科學大師”,但這位“大師”所帶給我們的,似乎只是八卦娛記感興趣的猛料,歷史吊詭如此,怎不令人唏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