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利大國”遭遇“專利之痛”

  • 發佈時間:2015-07-22 01:30:4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毛振華

  在全國22萬個項目合同裏,只有2571個是專利轉讓合同。如果把專利授權數做一個分母,那麼專利轉讓實施率則僅有0.41%。

  隨著“十三五”期間創業、創新氛圍的日益濃厚,專利申請亦將受到越來越多企業與個人的重視。不過,最近一段時間, 記者從中國首家智慧財産權交易所獲悉,由於多重因素導致交易量匱乏,交易所運營正面臨困境。業內人士建議,當前中國急需加強專利價值發掘與保護,切斷專利“黑色尋租”空間;通過推動産權質押融資,支援實體經濟發展。

  交易量匱乏,智慧財産權交易所陷入生存困境

  在中國智慧財産權領域,天津濱海國際智慧財産權交易所頗受關注。

  不過,頂著中國首家智慧財産權交易所的光環,它從2011年6月掛牌至今運作卻並不理想。尤其是4年時間交易量僅為個位數,讓這種尷尬更為凸顯。

  在位於天津開發區的MSD商務中心,記者見到了該交易所副總裁楊偉民。談及目前交易所的運營情況,他接連用幾個“非常糟糕”來形容。

  據他介紹,成立之初,交易所上下曾雄心勃勃地希望能推動國內智慧財産權交易、保護,使之有一個比較大的改觀。在交易模式上,他們最初定位為開展智慧財産權份額化交易,讓具有價值的、昂貴的智慧財産權可以像股票一樣被眾多投資者持有、交易,但正是這一選擇為交易所今後的經營困境埋下了伏筆。

  成立當年11月,《國務院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國發〔2011〕38號)出臺。其中明確規定了交易場所不得將任何權益拆分為均等份額公開發行。再加上後期交易所整頓,楊偉民他們的原有計劃全部取消,重新回到一對一産權交易。

  “從2012年到現在基本沒什麼交易量,做成的也就四五筆,每一筆從掛牌到完成幾乎都超過了9個月。”楊偉民説,傳統一對一産權交易方式十分有限,在現有智慧財産權保護環境下很難做大。儘管中國擁有數量龐大的專利申請量,但真正能夠拿到交易所變現交易的不多,有的交易甚至出於特殊目的見不得“陽光”。再加上對份額化交易的限制,導致了交易所經營的蕭條。

  記者從該交易所官網上注意到,在網站“成功案例”一欄只有4項,其中3項與股權融資相關,只有1項為專利授權許可生産,真正的智慧財産權上市交易幾乎為零。由於經營情況不理想,以納稅等為基礎的地方政府配套支援難以落實,這反過來加劇了交易所的生存困境。

  即便後期將經營方向調整為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卻仍面臨如何讓銀行認可的問題。楊偉民説,交易所在探索建設質押融資平臺和質物處置平臺後發現,專利權不同於物權,在認識和評估上有一定門檻,類似顯像管技術這類專利的價值還受年限影響,銀行對專利權的價值評估採取審慎態度。

  “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的風險的確非常大。”他表示,小微企業的生命週期普遍不到5年,一旦企業破産,銀行拿著抵押的專利如何變現目前仍是難題,“讓銀行承擔風險也不現實”。

  “國內專利中至少七成以上價值有限”

  從天津濱海國際智慧財産權交易所在實際運營中遭遇的困境分析,當前,中國專利的使用與保護主要面臨三大難題:

  首先是基數大,轉化率低,數量龐大的專利,專利價值卻普遍不高。

  據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共受理髮明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申請236.1萬件,其中發明專利92.8萬件,同比增長12.5%,申請量連續四年居世界第一。

  儘管擁有如此龐大的專利申請量,但絕大多數停留在概念裏,並未轉化為實際生産力。科技部火炬中心技術市場發展諮詢專家林耕稱,在全國22萬個項目合同裏,只有2571個是專利轉讓合同。如果把專利授權數做一個分母,那麼專利轉讓實施率則僅有0.41%。

  “國內專利中至少七成以上價值有限。”楊偉民認為,專利價值普遍不高是造成轉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他舉例説,他曾接手轉讓一個實用新型專利質押貸款,為口服液瓶蓋的開啟方式,事實上,相關瓶蓋開啟方式的專利屢見不鮮。“這種專利價值非常低,貸款給他可能連利息都還不上,我們不建議銀行放款。”他還接觸過一個醫藥領域專利,由於並未拿到國家準字號,後期轉化為藥品的投資會非常大,也難以在市場上流通。

  此外,專利權淪為純粹“門檻性”工具被隨意使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楊偉民透露,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專利其實有很多,但大都限于私下交易,其交易目的也並非為做成商品,而是利用它較快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從而享受稅收、資金扶持等方面優惠。“這類專利需求不管內容,只看價格,越便宜越好。我們交易所掛牌的發明專利一般單價在10萬元以上,所以買來並不合適。”

  記者通過網路聯繫到一家專利公司。該公司負責人説,他們可以為參評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專利,發明專利價格在5萬到6萬,實用新型專利約為5000元,而且“包拿證”,實用新型專利6個一起“打包”購買還有優惠。

  為證明確有專利,他向記者展示了今年新近申請的一項實用新型專利“一種具有照明功能路由器”,售價在3500元。他表示,一旦確認購買,會通過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做變更,十分方便。賣家還表示,通過其購買專利用於考研、評職稱的也不在少數。

  同時,國內專利評估機構普遍缺乏權威性,也使得估值背離了真正價值。由於專利估值與融資額多少緊密聯繫在一起,而且融資額度通常是專利估值的50%以下甚至是10%,不少專利評估機構估值為迎合市場需要,存在虛高。有業內人士稱,曾親眼目睹過一款烤鴨爐的專利評估價值高達數億元,明顯超過其應有價值,“套現”目的明顯。

   應避免專利權被“放逐”

  專家及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在對待專利問題上應避免三種傾向,特別是應加大對專利價值的深度挖掘,並憑此作為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維護國家安全

  一是避免專利權在網路環境下被“放逐”,加大新時期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網路正在成為智慧財産權侵犯和制假售假的主要集散地。山東大學文化産業管理教授唐錫光指出,文藝作品、設計創意、解決方案等智慧財産權在網路環境下更容易被複製、傳播和獲利。侵權仿製産品甚至借助網路“出海”,對於中國的海外形象也是一種無形傷害。

  成都風雅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楊榮告訴記者,他所經營的三國題材旅遊衍生品一旦推向市場受熱捧,不出幾週就會被大量仿製,網上仿製更是數不勝數。儘管申請專利,但若靠民營企業起訴侵權,首先無暇長期應付,其次即便獲勝也獲賠不多。“錢可以一點一點掙,但智慧財産權侵害是傷筋動骨的事情。”楊榮的感慨值得深思。

  對智慧財産權侵權行為的打擊沒有終點,當前急需線上線下聯動,加大對網路侵權行為處罰力度,將侵犯專利權納入企業或個人信用檔案,並與金融部門聯網。

  二是避免智慧財産權價值被人為“流放”,加大對智慧財産權價值的挖掘和利用力度。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題材如花木蘭、熊貓等經好萊塢推手大放異彩,為中國文化領域智慧財産權的有效保護和開發敲響了警鐘。去年以來,以網遊企業為代表的文化行業對IP(智慧財産權)爭奪愈演愈烈。例如《鬼吹燈》等已被認可的作品一旦被移植到網遊平臺,很容易在短期內聚攏原作粉絲,轉化為市場價值,同時限制同類競爭對手,成為一種強效進攻性武器。

  楊偉民指出,現實中,行動通訊、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智慧財産權價值較高,比較容易變現。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看中的正是後者在通信行業積累的多達1.7萬個專利。中國一方面應加大這些領域專利的開發與利用,鼓勵和帶動企業創新;另一方面應注重培育積累,在今後以此作為同他國競爭的籌碼,維護國家資訊安全

  三是避免智慧財産權被肆意“濫用”,成為“作弊”的工具。業內人士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著重對專利與相關評定之間的匹配度、近期的受益人變更情況進行嚴格審查,不給“作弊”留有空間。當然,相關部門也應該反思,把是否擁有專利作為評定的標準或加分因素是否有必要,如無絕對必要應盡可能取消,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天津濱海新區科委主任黃亞樓告訴記者,對於缺少固定資産的初創型中小企業來説,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在緩解“融資難”上正發揮著重要作用。專家建議進一步規範智慧財産權評價體系,探索成立帶有第三方公益性質的智慧財産權評價機構,給專利相對合理的價值評估,以降低金融部門融資風險,支援實體經濟發展。對於真正有市場和社會價值的專利,應給予落地轉化資金扶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