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吃貨”勿忘生態保護

  • 發佈時間:2015-07-21 06:14:5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最近,一種俗稱“知了猴”的街頭美食異常火爆,成為“吃貨”們的新寵。由於價格一路飆升,有些地方甚至全村老少一起出動,到樹林裏大肆捕捉,以滿足好奇食客的口腹之欲。

  “知了猴”實際上是蟬的老熟若蟲。這些小東西生長髮育相當緩慢,通常要在地下洞穴中蟄伏3年以上,才能羽化成為成年蟬。由於過度抓捕,某些地區的夏季甚至難以聽到響亮的蟬鳴聲。作為食物鏈的重要一環,蟬的減少也威脅捕食性昆蟲、鳥類的生存,進而影響生態平衡。

  國人好吃有悠久的傳統,然而,“吃貨”的這張嘴也惹下了不少禍。正因為個別人在吃方面挖空心思、窮奢極欲,給養育我們的大自然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諸如江豚、穿山甲等珍稀保護動物被吃得瀕臨滅絕,濫挖蟲草讓原本脆弱的高原草甸變得滿目瘡痍。貪吃甚至會釀成生態危機之惡果,反饋到人類自身。

  其實,從科學角度而言,很多稀奇古怪的“食材”雖有一定營養價值,但並不是無可取代、非吃不可,也沒有傳説中種種神奇的功效。之所以受到追捧,無非是物以稀為貴,符合了人們獵奇、趕時髦的心理而已。“吃貨”們大可不必把它當成山珍海味,盲目跟風。

  另一方面,須知“病從口入”。從食品安全角度而言,有些“野味”身上可能攜帶著某種來源不明的病原體,會對人體造成損害。比如SARS病毒就潛伏在果子狸身上,而昆蟲的異體蛋白也可能會讓部分過敏體質的人中毒昏迷。

  經過千百萬年的進化,人類的祖先為後代子孫制定出了現在的“食譜”,作為食物來源,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營養需要,不必再從鳥兒、昆蟲口中奪食。中華傳統文化也非常注重飲食健康,孔子在《論語》裏就一連説了十幾個“不食”。可見吃也是一件很講究的事,吃亦有道。

  做個快樂的“吃貨”、享受美食,自然不亦快哉,可也別忘了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有所節制。想一想被割去鰭的鯊魚只能沉入海底痛苦地死去,就應該堅決抵制食用魚翅;想一想人類若有一天可能再也無法體會到“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美妙意境,我們是不是也該説不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