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批市場如何擁抱電商?

  • 發佈時間:2015-07-18 03:31:3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胡秀

  目前,我國每年有超過80%的農産品經由遍佈全國的約4200個農産品批發市場組成的網路進行流通。農批市場既是農産品流通鏈條上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也是既得利益者。然而,生鮮電商浪潮越發洶湧,農批行業已然感到強烈不安。北京新發地在京東設官方旗艦店;壽光農産品物流園很早就在嘗試拍賣模式;重慶香滿園電商平臺被譽為農批市場轉型電商的標桿;深圳農産品公司更是建立了涵蓋多個層次的電商平臺,還邀請前阿里巴巴CEO衛哲一起籌劃農産品B2B電商大平臺。

  面對行業再造,農批市場和生鮮電商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我國農批市場龍頭企業已經開始探索現代化流通設施和世界先進的電子拍賣交易模式,而擁有網際網路基因的新型農業公司也開始佈局農業中上游,發力全産業鏈。在農産品流通的中下游,一個本地化的農批市場可以充分結合生鮮電商,更好地解決行業問題,最終完成傳統行業與網際網路的結合。本地化市場與不同電商平臺的可能合作方式有如下幾種:

  本地市場與垂直電商。本地化的農批市場可以與本地化的垂直電商合作,出租或提供基礎設施,共同搭建跨線上線下的銷售體系。甚至可以利用本地知名度共建品牌渠道,把市場輻射範圍內的零售終端收編為共同品牌的線下終端,讓零售終端在自營的同時,承擔配送站點的角色,把線上訂單導流給客戶臨近的零售店,實現就近配送或者客戶線上支付,就近自提。垂直電商的配送任務分散給無數的零售店或者消費者自提解決,甚至可以搞社會化快遞,將某個零售店周邊的小範圍密集配送任務外包給附近的閒散勞動力。以上合作中,本地市場的基礎設施和品牌知名度降低了電商平臺的硬體建設成本,配送節點建設成本,以及品牌行銷成本;而電商平臺良好的線上運營能力和客戶維護能力又進一步豐富了農批市場的品牌內涵,減少了中間環節,延伸了其與本地客戶的關聯面,增強了對本地市場的控制力。

  本地市場與B2C(企業對消費者)平臺。農批市場巨頭做B2C平臺的話,既沒有先發優勢,又沒有流量優勢,需要投入太多資源去培養市場知名度,而且有天貓、京東、順豐等巨頭擋路,成功獨樹一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B2C平臺不是一個起步的好選擇。但是可以先利用已有平臺開發B2C業務,進一步豐富品牌內涵,增加客戶關聯面,為以後搭建平臺做準備。一個本地化的農批市場,可以利用第三方平臺和第三方物流,選擇市場內優質産品,最好是海外産品或基地産品,利於穩定貨流和品控,做爆幾款單品,形成品牌後,進而再擴大選品範圍,培養更多供貨商穩定供貨能力,進一步增強品牌知名度和供應鏈控制能力,最後再自建平臺導流。

  本地市場與B2B(企業對企業)平臺。深圳農産品公司搞了幾個大宗産品的B2B電子交易平臺,但都是針對白糖、繭絲等容易標準化的産品。生鮮方面,國內比較成形的B2B電子交易品類就是鮮切花的電子拍賣,但也是對手交易和現貨拍賣兩種方式並存,並未實現産品遠端交割,需當場看貨估價。原因就是,産品的標準化程度依然不高,追溯體系依然不完善。大多數農批市場連電子結算都沒有,但是,不可否認B2B電商平臺是龍頭農批市場轉型的重要方向,可以先利用電子結算工作培養用戶習慣,回過頭來還得繼續研究産品標準化。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不妨放手一試,但前提是先聚攏一批優質基地作為上游客戶,把産業鏈上標準勞動集中起來,放開種植和餐飲等多樣性勞動,這是整個模式的最大努力所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