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造假屢禁不止 重創學術生態

  • 發佈時間:2015-07-17 00:32:1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沒見過我這樣不要臉的吧”

  “敢開除我”

  很難相信如此囂張的言語竟然出自科研圈中人,而且是在剽竊行為被發現的情況下。

  日前,認證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院”的新浪微網志博主“劉鋼”在多位網友、學者的批判聲中,承認了其7月8日發表在科學網上一篇介紹“天堂手術”的文章盜用了呂洛衿于7月2日發表在《南方週末》的文章,針對網友的質疑,劉鋼的傲慢回復和言論再次引發輿論對學術不端的熱議。

  近年來,屢禁不止的學術剽竊、造假現象席捲一流學府及科研機構,令不少學界大佬蒙羞,然而造假之風卻沒有因此消停,甚至由此滋生出“黑論文經濟”。不少學者表示,造假屢禁不止,不但破壞學術生態,還會對大學生及年輕的科研從業者養成嚴謹的治學之風帶來負面影響。

  囂張“李鬼”引萬人聲討

  7月10日,微網志名為“勿怪幸”的《換頭術,最大的難點在哪》一文作者呂洛衿在新浪微網志上貼出劉鋼文章“盜用”截圖,稱“太不像一個科學人該做的”。隨後,劉鋼在微網志中回復,如“沒見過我這樣不要臉的吧”“敢開除我”等言論引起上萬名網友的聲討。

  記者梳理網民觀點發現,部分人認為學術造假、文章剽竊嚴重污染學術生態,重創學術界的威信;另一部分認為,盜用他人觀點,並且行為被曝光,至少應該誠懇的承認錯誤並道歉。

  而劉鋼一句“我承認那篇文章就是剽竊了,又當何如”的言論無疑再次激怒網民,微網志名為“Speckles_窩囊廢”貼出劉鋼2014年針對學術不端現象的反思文章《中國科研成果評價的反思》,對剽竊行為的批判看法。出人意料的是,有網友發現,這篇反思文章同為抄襲,段落引自時任清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白寫于2010年的部落格文章《科學上的不正當行為》。

  儘管這一事件隨著劉鋼微網志搬家,併發貼稱“抄襲犯劉鋼已改名”而告一段落,但由此引出的學術造假話題仍發人深省。

  這並不是學術造假第一次引起人們的口誅筆伐。記者統計發現,近5年來,僅被媒體曝光的國內學術造假事件就高達二十余例,其中不乏國內一流學府及權威科研院所的資深學者,甚至還有人因“一路抄襲”丟掉學位、職位甚至官位。

  2009年,浙江大學副教授賀海波論文造假被開除出教師隊伍;2012年,獲得國際設計“紅點獎”的湖北工業大學教授石元伍被曝出獲獎作品是抄襲學生畢業設計;2013年11月,重慶大學教授劉洪彪因抄襲論文被免去其所擔任的所有職務;2014年5月,重慶師範大學教授張世友因多篇論文造假被學校解聘;2015年3月,北京大學世界歷史專業博士于艷茹因發表在學術期刊《國際新聞界》的論文大篇幅抄襲國外專著而被撤銷博士學位……

  今年初,一家總部設在英國的醫療科學文獻出版商日前以“偽造”同行評審為由撤回43篇論文,其中41篇是中國作者,分別來自38家中國醫院,更令人側目的是,一眾“名醫”與“名院”赫然在列。

  畸形評價機制受質疑

  科研學者無心學術創新,學術造假屢見不鮮,究竟誰之過?

  受訪學者認為,學術界競爭白熱化、創新需求水漲船高,“不發表即出局”與“非升必走”的科研與職稱的雙重壓力致使學者必須重視論文發表,然而目前科研水準的限制和整體科研氛圍的缺乏,導致不少科研人員無力潛心研究,是“剽竊門”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提供的數據顯示,ESI高被引作者從2002年的7人增加到2015年的141人,學科前沿領域帶頭人數有了一定增幅,意味著雖然我國科研經費投入有所增加,科技設施和環境不斷優化,但我國基礎研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科學研究的生産力與創新力卻乏善可陳。

  同時,不甚規範的學術評價體系、不甚科學的量化學術評價標準,也是誘發“學術不端”的重要原因。走門路、找槍手、買版面、明抄襲,多少暴露出有晉陞和科研需求的學者的僥倖,在學位、職稱、榮譽的誘惑面前,部分學者鋌而走險。

  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去年底曾發佈調查文章稱,目前權威科學期刊上的學術抄襲問題嚴重,其中涉嫌論文造假多數來自中國。該雜誌甚至點名道姓地指出,中國存在批量生産論文的“論文工廠”,只要花錢就可以將自己的名字挂到該機構生産的論文上。

  這其實已經不是什麼新聞:早在幾年前就有研究報告稱,我國買賣論文已形成産業,交易規模在2009年就已達10億元。

  有學者指出,之所以出現論文買賣,是因為有旺盛的撰寫論文、發表論文的需求。而對論文的旺盛需求,則源於我國高度行政化、功利化的學術管理和評價體系。

  我國對教師、學術研究人員和學生的評價,當前都用論文是否發表、發表在哪一期刊、發表的數量等指標來衡量,這在客觀上製造了旺盛的論文發表需求。為通過畢業答辯、通過職稱評審或年終考核,一些人不得不想辦法發表論文。有些人和機構從中發現“商機”,論文買賣因此出現。

  在畸形的數量考核指標體系的推動下,近年來我國科技論文數量飆升,但很多論文都只用於職稱評審和考核,沒有多大的學術價值。有院士曾直言,我國論文90%以上是垃圾論文。

  “治污”不能單靠道德自律

  學術研究是創造新知識、新觀念的過程,講究的是對現有理論、觀點、技術的超越與創新。然而,當今學術界的抄襲之風屢禁不止,學生抄、老師抄、研究人員抄,甚至院士也抄,辱沒了學術聲譽,縱容著投機取巧、沽名釣譽的社會風氣。如此下去,必然損害整個民族的創造力。

  北京建築大學教授秦紅嶺説,學術剽竊盛行與學術誠信制度及學術不端處理機制不健全有關,同時也與寫作引用規範訓練不足、版權法律意識淡薄有關。

  在現行學術評價體制下,學術免不了淪為科研者換取榮譽、謀取官位和財富的手段,加上學術規範的缺位,論文剽竊等行為蔚然成風也便不難理解,但這並不能成為學術造假的理由。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趙國慶等專家認為,根據學術剽竊的動因不同要區別對待,如果發生非故意剽竊,需以加強學術規範的宣傳教育為主;針對因學位、考核、職稱等的學術剽竊,應在制度設計上予以規定,如分類培養和分類考核;對於以教學為主的教師應降低論文發表要求;對於急功近利“有意為之”的學術剽竊,需加強懲處力度,提高學術腐敗成本。做到讓不小心者不會為、不情願者不需為、有意為者不敢為,維護清正的學術之風。

  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韓寶生曾對媒體表示,打擊學術造假,僅靠道德約束難以遏制,必須依靠制度約束,“重典”不可或缺。韓寶生説,目前國內對學術造假的主要做法大多是道德譴責,學術造假成功獲得的巨大名利與可能受到的處罰相比,風險小成本低,我國法律在打擊學術造假方面明顯滯後。道德自律不是萬能的,只有依靠制度約束,發揮社會監督和法治力量,才能使學者不願、不敢也不能夠違背學術道德,學術造假的壞風氣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當務之急是要徹底改變滋生造假的土壤,改變目前以論文數量為主的考核導向,建立以論文品質為導向的考核體系,從源頭上扭轉功利化的學術風氣。”韓寶生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