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唯論文”枷鎖扭轉考評指揮棒
- 發佈時間:2015-03-24 01:00:18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調研中,高校教師、科研人員普遍反映,由來已久的“唯論文導向”違背科研規律,遺害多多,科研經費不斷地被轉變成幾無價值的論文,造成科研經費“劣幣化”、科研成果“泡沫化”、科研風氣“功利化”,直接導致國內科研水準低下,難以實現創新突破。
“唯論文導向”致經費空耗
近10年來,我國論文數量成幾何倍數增長,一方面反映了我國科研經費投入巨幅增長,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考評考核“唯論文為導向”的怪象。
“300多萬科研大軍寫論文,僅有萬分之幾的科研經費用來做産品。”南京工業大學經管院某教授説,科研不是圍繞市場轉,而是圍著經費轉、圍著部門轉,這種扭曲的體制是困擾科研創新的根源。
多年以來,申報晉陞職稱與論文掛鉤,讓不少高校老師、科研人員不堪其擾。以論文為考核創新指標,老師們忙於論文GDP,鑽于“理論創新”,沒有心思真正去教學、去研究。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一位教授説,實際科研工作中基本都是以論文為導向,絕大多數高校、科研機構,甚至企業、醫院、技術推廣機構的科技人員,職稱晉陞、考核評價都是以論文為主要評價指標,導致科研經費不斷地被“轉變”成論文。
科研成果“論文化”,距離市場越來越遠。武漢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教授黃濤説,拿到課題經費後,寫一篇論文交賬已成為通病。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一位教授表示,現在高校評職稱必須有論文,有的高校人員進行自娛自樂的科研,楊玉環的三圍研究、三日不知肉味的“肉”是什麼肉都能成為課題,這有多少價值呢,和經濟發展有啥關係呢,有些所謂的科研論文,除了他自己之外,都沒有人看,也就是為了評職稱。
科研論文“泡沫化”,每年生産論文數量龐大,致使一些期刊雜誌成為圈錢工具,更導致代寫代發論文公司興起,不同級別、檔次的論文明碼標價,成為公開的秘密。只要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就能得到職稱晉陞,而晉陞後産生的巨大收益使很多人鋌而走險請人代寫代發論文。
科研風氣“功利化”。發表論文是評職稱的硬性規定,有些高校老師由於平時工作繁忙,沒有精力弄,迫於無奈,只能寫文章草草了事甚至找人代寫。這也導致科研論文抄襲成風,短期化、功利化、庸俗化風氣蔓延。
有業內人士認為,幾十億、幾百億元“真金白銀”實際淪為毫無價值的劣幣,科研經費轉變成一堆堆廢紙,這是最大的浪費,不只是財政資金浪費,而且是社會資源浪費。
考評標準“一刀切”待革新
“當然不可一概否認論文評價,基礎研究課題還是能夠以論文指標衡量。但論文評價是個工具,不能濫用,不能成為枷鎖。”黃濤説,如今高校、科研單位一刀切,為了方便管理,少扯皮,而不考慮到各行各業的特點,如外科醫生,光有論文做不了手術不行,只會寫論文不會種地不行,如果袁隆平只寫論文,雜交水稻可能還沒有出來。
黃濤認為,簡單量化評價方式正在成為學術浮誇的“催化劑”,應該克服科研評價上一年磨十劍的“重量輕質”現象,克服論文導向的“整齊劃一”現象,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科研的特點,確定不同的評價目標、內容和標準,分類指導,分類考評。
武漢理工大學科技發展院計劃管理處處長韓建軍認為,核心問題是評價體系,考評考核機制是“指揮捧”,這個不調整不改變,科研導向難以改過來。
業內人士也建議,切實改變科研主要目的是寫論文的狀況,果斷取消應用研究以論文數量為主要考核指標的做法,調動300萬研究人員直接進入經濟主戰場;同時,基礎研究考核評價逐步取消論文數量指標,以論文、專利品質為主要指標,壓縮一批低水準的學術刊物,創辦一批高品質的國際學術期刊。
基層科研人員、高校老師呼籲,不宜機械地將量化指標“一刀切”,改變“職稱評定”“科技評估”等體系和標準;對職稱評審、考核評估體系和激勵措施的制定要有充分的自主權,讓資歷淺、有作為的年輕人“脫穎而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