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上半年GDP增長7.0% 我國經濟增長亮點頻閃

  • 發佈時間:2015-07-16 07:4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林火燦 王軼辰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亮點頻閃 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15年上半年的宏觀經濟運作數據。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2968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從主要指標看,我國國民經濟運作處在合理區間,呈現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上半年經濟數據出爐,反映經濟運作中有哪些亮點?7%的經濟增速是否被“高估”了?下半年我國經濟運作態勢如何?如何防範好經濟運作中的風險?7月1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綜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二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7%,與一季度持平。“這一經濟增速在不少機構的預料之外,但實際上也位於許多機構預測的中位數附近。”盛來運説。

  受益於各項穩增長政策效應的不斷顯現,我國經濟增長亮點頻閃。

  1、在合理區間平穩運作

  從總體情況看,我國GDP增速已經連續2個季度運作在7%,企穩態勢比較明顯;CPI多個月在1.2%—1.5%的區間波動,表現基本平穩;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1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71.8%,調查失業率也在5.1%附近。這些指標表明國民經濟仍在合理區間平穩運作。

  2、“三駕馬車”動力企穩

  從實體經濟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3個月回升。從需求角度看,固定資産投資5、6月份當月增速連續兩個月回升,1-6月份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速度為11.4%,雖然降至逾14年來新低,但與1-5月份持平,表明固定資産投資增速下滑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

  社會消費零售總額5月份實際增長10.2%,6月份實際增長10.6%,分別比上個月提高0.3個和0.4個百分點。上半年出口增速只有1%左右,但6月份出口同比增長2.1%,實現由負轉正。

  3、産業結構繼續優化

  從結構調整角度看,我國第三産業佔GDP比重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表明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化的趨勢還在延續;從需求結構看,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個百分點,表明需求結構變化符合調控方向,結構在繼續優化。

  此外,農業形勢繼續保持穩定發展的態勢。夏糧再獲豐收,增産3.3%,糧食豐收對經濟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4、單位GDP能耗降幅擴大

  從投入類角度看,上半年經濟運作中,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下降的幅度有所擴大。

  5、居民收入跑贏GDP

  在改善民生方面,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上半年居民收入同比實際增長7.6%,快於同期GDP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居民消費也保持穩定增長。

  6、民營經濟活力增強

  我國改革紅利繼續釋放,民營經濟的活力有效增強。上半年,非公經濟的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為8.1%,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高了1.8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長11.4%,佔全部投資比重為65.1%。

  7、新産業新業態快速成長

  新産業、新業態、新産品在快速成長。高技術産業的增加值仍然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網上零售額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今年上半年增長速度將近40%。新産品不斷涌現,像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鐵路機車增長速度有的在翻倍,有的是在50%以上。

  提質增效 潛在問題不容忽視

  從最新數據來看,中國經濟結構深度調整以及經濟增速築底的關鍵期已經到來,如何合理應對換擋提速期間可能産生的一系列問題至關重要。

  1、務工勞動力增長乏速

  今天發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3002元,同比增長9.8%。儘管收入不斷提高,但二季度末,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增速僅為0.1%,跟以往動輒兩位數的增長速度相比,創造了一個低點。此外,近年來農民工高齡化趨勢也非常明顯,值得高度關注。

  盛來運表示,多年來,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城鎮化現在每年平均提高將近1個百分點,促進更多農村人口、農村勞動力從農業轉向非農業,從農村轉向城市,首先轉移的肯定是年輕的勞動力,再就是中年勞動力,最後轉移的是年紀大一些的農民勞動力。這肯定會對農民工群體年齡的提升産生影響。

  另一方面,農民工高齡化問題也跟人口結構代際轉換有關。盛來運解釋説,目前,有四分之一以上農民工生於1962年至1972年間,正好處於生育高峰期。1965年出生的農民工現在已經50歲,這部分人會加快步入高齡農民工群體。70年代後這部分人出生率開始下降,所以年輕勞動力遞進的速度沒有退出的速度快,造成農民工高齡化的趨勢。

  “農民工高齡化問題值得密切關注。”盛來運坦言,農民工總量的變化以及結構的變化,會影響勞動力的供求和勞動力成本。這也提示我們,除了加快對農民工本身的培訓,提高農民工的素質以外,更重要一點要實現發展方式和生産方式的轉型。

  2、債務高企仍是隱患

  債務高企問題也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中的一大隱患。近年來,相關部門連續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來加大債務清理以及對地方的債務平臺的管控,取得了積極成效。

  “中國總的債務規模仍在安全線以內,是安全可控的。”盛來運分析説,從地方債務清理的數據來看,目前包括中央債務在內的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在60%的安全線以內。中國政府赤字率比較低,今年的人大通過的赤字規模是1.62萬億元,佔GDP比重2.3%,遠低於3%的安全線。

  目前,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長,而且資産的收益率也比較高,另外中國政府和西方政府的管理體制很多不一樣,中國政府手上有大量的優質資産,可以用來做抵押和信用擔保。從這個角度來説,目前債務風險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都在可控範圍之內。

  3、資本市場須維持穩健

  資本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對促進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同樣至關重要。對於近日出現的股市波動,業界擔心有可能影響到下半年甚至現在中國的經濟狀況。

  “前一段時間股市出現波動以後,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來維護股票市場的穩定和發展。這些措施正在發生積極作用,股票市場已經出現連續反彈的好勢頭。”盛來運強調,實踐充分證明,中國政府有能力、有信心防止不發生區域性風險和系統性風險,促進股票市場以及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

  企穩向好 下半年走勢有望延續

  盛來運表示,下半年,我國宏觀經濟延續上半年緩中向好走勢的可能性比較大;下半年經濟增長好于上半年可能也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1、中高速發展仍具潛力

  盛來運分析説,從基本面的情況看,中國經濟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動力和潛力。當前,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仍處於加快發展的過程中,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資訊技術、資訊化,正跟工業化和城鎮化高度融合,創造出新的動力。同時,我國正處於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方興未艾;中西部地區差距較大,後發優勢比較明顯。

  2、增長穩定性在提高

  從經濟運作軌跡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在提高,經濟增速在向這個階段的潛在生産率收斂。盛來運分析認為,中國經濟這個週期的調整時間已經持續了將近5年,而且從近3年的季度變化情況來看,波動空間越來越窄,穩定性在增強。

  3、投資效應逐步釋放

  從投資角度來説,上半年投資計劃的項目,二季度還沒有進入操作階段,從項目審批到轉化為實際的投資和生産力要有一個釋放的過程。固定資産投資中的新開工項目、房地産中的新開工面積,這些相關指標從二季度的情況來看,都在逐月向好。

  房地産在二季度出現明顯的回暖態勢,房地産投資、市場銷售、新開工面積近幾個月都出現了明顯的回暖,將對相關行業的發展産生拉動作用。

  4、發展預期指標看好

  “從先行指標來看,預期也比較穩定。”盛來運介紹説,反映製造業情況的採購經理人指數已經連續4個月在臨界值以上,6月份高達50.2%。

  “我們現在進一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改革創新相關的紅利還會得以繼續釋放,民營經濟、非公經濟的活力在進一步增強。”盛來運表示,綜合以上情況,總體判斷是下半年經濟增長應該延續上半年企穩向好的走勢。

  我國並沒有誇大經濟增速

  有批評的聲音認為,我國GDP增長速度可能被高估。

  盛來運説:“這樣的誤解主要還是對我國統計制度和統計體系的認識和理解不到位所致,中國並沒有誇大GDP增速。”

  盛來運介紹,目前GDP的核算主要有支出法和生産法兩種。西方很多國家核算GDP的時候採用的是支出法。這種方法把GDP分成最終消費支出、固定資本形成、凈出口,分別用不同價格指數來對這三部分進行扣減,其中進出口基本上採用進口和出口商品的價格指數來進行扣減。所以,這些價格指數對平減指數和核算方法的影響很容易被觀察到。

  而中國的GDP核算採用生産法來計算。這種方法把GDP從産業的角度分成一産、二産、三産的增加值,其中二産又可以分為工業和建築業的增加值,三産可以分為金融、交通和其他服務業等的增加值,分別算它們的增加值然後進行加總。在物價扣除的時候,從最終産品和中間投入的角度分別用不同的指數扣除。

  “我們不能按支出法的價格扣除邏輯來套用、判斷生産法的價格扣除邏輯。”盛來運説,外界認為中國低估平減指數是因為對進口商品的價格沒有扣到位,實際上,我國用生産法核算的時候已經分別通過用來反映中間投入和最終産出的工業出廠價格、購進價格,包括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一系列價格指數進行相關的扣除。

  也有不少人擔心,今年一季度,我國對去年的季度環比GDP作了修訂,這些修訂調整可能影響GDP增長率的統計結果。

  盛來運介紹説,中國對GDP的核算數據進行修正,符合國際慣例。“這種核實不可避免地會對初期數據帶來一些影響,這很正常。有些國家修正的次數更多。這樣一種變動不會對整體的格局、總體的趨勢帶來實質性影響。”盛來運説。(經濟日報記者 林火燦 王軼辰 )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