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引領財政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5-07-14 09:50:27 來源:中國財經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大邏輯。只有科學把握新常態下財政趨勢性變化,才能正確發揮好財政在經濟企穩回升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很明顯,經濟新常態催生了財政新常態。一方面,財政收入呈現中低速增長。另一方面,財政支出呈現剛性增長,且逐步強化。因此,科學引領財政新常態,對全面深化若干領域改革意義重大。
財政新常態的典型表現:收入低速穩定增長,支出剛性不斷強化
今年前6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繼續呈現出偏低增長態勢,預期全年財政收入增速進一步放緩已成定局。尤其是,今年還要考慮到營改增形成的減收,支援小微企業發展等,財政收入壓力明顯加大。在當前房地産市場深度調整尚未回暖的態勢下,依靠土地出讓收入拉動經濟增長面臨較大壓力。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財政收入中低速增長的現實,在今後會持續很長一段時期。
目前,我國財政正處在向公共服務型財政轉型的關鍵期,經濟社會發展則處在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和人口老齡化高速發展關鍵階段,各級財政必須在養老、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領域提供服務,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固化了財政支出的剛性。另外,長期以來基數加增長的傳統預算管理模式,也不利於控制財政支出的合理增長。在財政收入增速短短幾年滑落到中低速增長的轉換中,實踐證明,一些支出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今年是新預演算法頒布實施第一年,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對財稅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國務院先後出臺了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盤活財政存量資金、中期財政規劃、財政資金統籌使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標誌著我國財稅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根據《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框架》設計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科學引領財政新常態,重點要做好收入、支出和管理這三篇文章。
保障財政收入實現穩定增長,樹立實事求是的收入觀
根據編制中期財政規劃和三年滾動預算的總體要求,財政收入由約束性指標轉向預期性指標,要著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強化收入預期。新《預演算法》第55條規定,不得多徵、提前徵收或者減徵、免征、緩徵應徵的預算收入,同時各級政府不得向預算收入徵收部門和單位下達任務指標。這就説明,財政收入不再作為各級財稅部門硬性任務要求。各級財稅部門要切實加強收入預測和預算執行分析,創新理財思路,努力開源節流,科學合理地確定收支總額。二是注重收入品質。財政收入增速下滑是一個必然趨勢,各級財政部門面對前所未有的收支壓力,必須要保持清醒頭腦,實事求是看待收入增速減緩。按照《稅收徵管法》,努力做到應收盡收的同時,務求收入目標定得科學合理,避免財政順週期調節的偏差。當然,在組織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時,依法嚴禁“空轉”收入。三是培育新型財源。在經濟新常態下,財政收入的增長再也不能依賴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要切實把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作為首要任務,將創新驅動作為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增長的內生動力。因此,在鞏固傳統財源前提下,要創新經濟發展思路和方法,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大力培育新型財源,積極培育財政收入穩健的潛在增長。四是統籌盤活存量。國務院關於推進財政資金統籌使用的部署,要求避免資金使用“碎片化”,盤活各領域“沉睡”財政資金,把“零錢”化為“整錢”,進而增加資金供給。要繼續加強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創新融資的方式方法,大力運用PPP模式擴大融資渠道,緩解財政收支矛盾。此外,長遠上看還要對財政收入體制機制進行深層次改革,首要任務是要對稅制進行深層次調整,可以考慮對個人所得稅進行改革,進一步加快房産稅立法、開徵環境保護稅、優化消費稅稅制、深入推進資源稅改革,加快營改增改革步伐等。
促進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優化,樹立保民生支出的服務觀
在全面推進財稅體制改制進程中,改進民生福祉為首要前提。一是要科學界定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的邊界。政府要真正從生産性、競爭性領域退出,避免大包大攬,只有具有公共性特徵的事務才需要由財政配置資源,對於不具有公共性的事務應交由市場配置資源。按照上述改革要求,財政的支出重點應逐步轉向民生支出,注意財政支出的控制方式轉變,資金的籌措要避免過渡依賴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而形成新的財政風險。二是要摒棄政府全部“兜底”的傳統理財觀念。改善民生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立足於保基本、促公平,增強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一些能夠通過市場、社會提供的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要大力引導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進一步拓寬合作空間。根據相關規定,積極創新産業引導基金方式,如FOF等模式,即通過類似“基金中的基金”,可以放大資金“乘數效應”。三要保障民生支出重點,優化支出結構。對於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環保等重點民生支出項目要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提升財政供給水準。要加強對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的績效考評,可以先從東、中、西“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開始,有序推進全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保障“十三五”期間有質的改善。
夯實預算績效管理基礎工作,務求以績效理念統領改革
一方面,分行業建立預算績效指標體系和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切實強化“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執行結果有評價,評價結果要反饋,反饋結果要運用”的預算績效管理方式,向制度要績效,讓制度承擔風險。當前,應加快個性化預算績效指標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設,打造預算績效管理的“度量衡”。另一方面,嚴格依法、科學、民主理財,全面提升績效管理水準。要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對財政法治提出的新要求,要將法治觀念和法治原則作為財政管理的基本原則,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要認真貫徹落實新預演算法,不斷推進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增強預算的法治性。進一步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加強全口徑預算管理,將所有財政收支納入預算管理範圍內。要注重對財稅政策、管理制度進行績效評價,健全完善政策制度退出機制,有效規避“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機制和責任倒查制度”帶來的財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