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讀《好奇者的經濟學》—— 未雨綢繆的好奇心

  • 發佈時間:2015-07-12 06:38:4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複雜的數學算式、眼花繚亂的圖形表格、深奧的建模、拗口的名詞,經濟學這個詞似乎只和少數人掛鉤。儘管政府的決策離不開它,與我們切身相關的經濟問題離不開它,甚至每天的柴米油鹽都涉及經濟學的一些分支。但真要搞懂個中緣由,借助經濟學的工具來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且不説推動社會發展,又似乎非我們能力所及。

  不過,如果你還保有旺盛的好奇心,想要理解一部分能夠立刻學以致用的經濟學知識,閱讀這本由12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聯袂撰寫的《好奇者的經濟學》是個不錯的契機。經濟學家們就自己的經典理論聯繫實際社會問題展開討論,專業性毋庸置疑,同時避開數學算式和過多術語造成的閱讀障礙,用通俗的語言言簡意賅地闡明觀點。若是對其中某個問題特別關注的還可以借鑒作者列出的延伸閱讀文獻,獲取進一步資訊。各人論述的話題雖各不相同,但編排上還是考慮到前後連續性,便於讀者理解。

  讀完這12位作者的個人履歷,你會發現有人囿于家庭條件早早失學,接觸社會後才進修經濟學;有人先讀了其他專業半途轉行;還有人因緣際會結識了朋友或者某項工作涉及而踏上職業生涯。説到他們選擇經濟學的共同觸發點,突然驚覺原來他們都是十足的好奇者!想要知其所以然並且動用智慧找出解答的執著成就了他們的成績。就像奧利弗·威姆森説的:“我對事物運作(或靜止)的原理永遠很好奇,這讓我開始區分出一時偏差和反常現象間的區別。”

  對非經濟學科班出身的讀者而言,經濟學只是知識領域的一部分,需要通過和其他學科融會貫通的實例來應用。不妨參考威姆森的經歷增進對經濟學的直觀感受。威姆森是從工程學轉向商學,繼而再轉入經濟學的,他的研究課題也是跨學科的交易成本問題。最初吸引他研究交易成本經濟學的契機是曾經的工程師經歷對摩擦的職業敏感,交易成本是摩擦的一種,卻始終為其他經濟學家忽略。經過威姆森看似無關的職業經歷,接觸到的實例又強化了他研究理論的決心。完成關於交易成本實踐的長篇論文後,威姆森還計劃將之運用於其他領域,研究更廣義的跨學科社會科學。

  威姆森的經歷啟發我們,好奇心可以迸發大能量,經濟學可以活用於和我們休戚相關卻又不完全有主導權的方面。

  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成年人,我們在關注天下大事、新頒政策、社會新聞之餘,免不了要評頭論足一番。然而不管是否與自身利益相關,個人都不是政策的決策者,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政策使之利於個體。那麼用不用經濟學的思維模式又有什麼差別呢?拿養老保險這件多數人遲早要面對的事來説,現有的保障計劃誠如威廉·夏普在文中分析的那樣存在不足。為此,稍有經濟學常識的個人或僱主就會設法不完全依賴政府的保障機制,積極地通過理財對抗通貨膨脹,提高退休後的經濟收入。常言道,“別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通過“差額投注”降低風險,資本資産定價模型為我們提供了理論依據。個人儲蓄理財的選擇策略就可參考這條。

  還有關於經濟蕭條情形下政策失調的理論、可供研究失業率和職位空缺的搜索理論、調節日益枯竭的資源的增長模型,這些熱點問題有歷史的前車之鑒為參考,但惟有成熟理論研究的支撐,才能在將來應對可能的危機時發揮足夠的效用。

  近年來坊間流行的經濟學普及讀物也有不少,多是注重趣味性,譬如讀者喜聞樂見的《牛奶可樂經濟學》、《魔鬼經濟學》、《弗裏德曼的生活經濟學》,觸及的話題伸手可及。與之相較,本書關注的問題沒有這麼微末,大多是與政府決策關係緊密的民生大事。當然,決策的最終結果還是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接受者,若能掌握一點經濟學知識,了解政策背後的原因及行將帶來的影響,從被動地承受影響,變成未雨綢繆掌握自己命運,也算得益於這份對經濟學的好奇心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