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民不會忘記
- 發佈時間:2015-07-12 06:38:4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張小炕桌,一盞煤油燈——這個場景把參觀者帶回到了陜西延安的窯洞。就是在這個極其簡陋的地方,《論持久戰》誕生了。這個場景也掀開了正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出的《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主題展覽》的第三篇章——中流砥柱。
“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後的勝利必然是中國的。”展板上醒目的幾行大字令人振奮。1938年5月,毛澤東總結全國抗戰以來的經驗,集中全黨智慧,發表《論持久戰》,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思想,科學地論證了中國抗戰必須經過持久抗戰取得勝利的客觀規律,闡明瞭爭取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這篇著作就像黑暗中明亮的燈塔,最終成為指導全民族抗戰的正確方向,指引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
每一件珍貴的文物背後都有一段悲壯的抗戰故事。“壯志難移,回漢各族模範。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朱德悼馬本齋母子的輓聯下,一張共産黨員馬本齋帶領回民支隊練習刺殺的老照片已經陳舊模糊。為奠定持久抗戰基礎,中國共産黨在廣闊的敵後戰場充分發揮中國地廣人眾的戰略優勢以及人民戰爭的威力。少數民族民眾也在共産黨的領導下,拿起武器,保衛國家。
一位觀眾滿懷敬意地站在一尊面容慈祥的婦女半身雕塑前俯首觀看。鄧玉芬,這位北京密雲縣的一位普通農村婦女,先後將三個兒子送到遊擊隊,讓丈夫和兩個兒子參加抗日武裝。丈夫和5個兒子都為抗戰獻出生命,她自己還冒著生命危險掩護和救治八路軍幹部戰士和傷病員,被譽為英雄母親。
同樣令人感慨的還有王老漢父子4人同時參軍入伍的事跡。數十年過去了,王老漢和兒子們的名字已無從得知,唯一留下的就是那張彌足珍貴的集體參軍照。看著王老漢持槍的照片,每個人心中都涌動著一種力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中華民族絕不屈服的吶喊。
展廳轉角處懸挂著的一口大鐵鐘仿佛等待著向村民傳遞消息。在華北平原上的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經過不斷發展,形成戶戶相連、村村相通,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地道網,並與地面配合,實現內外聯防,日本侵略者在地道戰面前嚇得魂飛膽喪。
在與日軍的鬥爭中,中國共産黨領導敵後軍民大力發展群眾性遊擊戰爭,開展多種形式的武裝鬥爭,創造了很多極為有效的殲敵方法,使地道戰、地雷戰、水上游擊戰、交通破襲戰、民兵聯防等得到蓬勃發展,豐富和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跡。
迎面展開的一張軍用地圖仿佛把人們帶進了血雨腥風的戰場。河北省、山西省、察哈爾省和熱河省南部,幾塊區域遍插紅旗,勝利的號角似在耳畔響起。從1940年8月開始,八路軍在華北對日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進攻作戰,參戰部隊達到105個團20余萬人,故名百團大戰。這次戰役覆蓋了除山東以外的整個華北地區的主要交通線,取得重大戰果,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牽制了日軍兵力,對支援正面戰場作戰,遏止妥協暗流,起到了積極作用。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的生命永遠定格在37歲,留給妻女的卻只有11封家書:“如果我在戰鬥中犧牲……只有拜託你替我多親吻女兒了。”張友清、馬玉堂、魏大光……在那面抗日英烈名錄墻上,可以找到上百名八路軍、新四軍團以上指揮員的名字,他們舍生取義,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推行殘酷的“三光”政策,根據地的經濟條件日趨惡化,中共中央提出自力更生、生産自救的口號,開展大生産運動,支援了中國共産黨領導根據地軍民長期獨立堅持敵後抗戰。《兄妹開荒》的劇照就真實反映了解放區大生産運動的情況。同時,這臺新型秧歌短劇也為文藝的發展開啟了新的篇章。
1942年5月2日,毛澤東與延安文藝工作者的合影留念為苦難歲月增添了一抹暖色。“要使文藝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鬥爭。”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至今仍然是文藝界人士工作和行動的指南。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産黨抗日的旗幟始終是最鮮明的,抗日的態度始終是最堅決的,抗日的行動始終是最積極的,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了不懈奮鬥,無愧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